觀點香港迴歸20週年

落入「高收入陷阱」的香港

林夏如:當存在不同價值觀的社會發生碰撞,經濟問題會突顯認同感的分歧。當前香港政府亟需應對的挑戰,正是來自經濟領域。

(編者的話:臺灣出生、美國受教育,林夏如曾是高盛集團亞洲區最年輕的合夥人。過去的投行工作,讓她以香港爲家,操盤亞洲投資決策。在香港移交主權20週年前夕,她寫下身爲一個臺灣移民,對香港的觀察和期許。)

1992年我只身到香港,一轉眼已經25年。香港迴歸20週年紀念日對我來說是特別有意義的,那時候有些人雖然因爲迴歸而出走移民,但我因爲加入投資行業而決定把香港當做自己的家。這是個改變我人生的決定:我在香港進入網路風險投資行業、也成爲三個香港小孩的媽、後來進香港大學念政治經濟學並開始做老師。我清楚地記得,在迴歸前夕,儘管香港政府更迭和對「一國兩制」實驗充滿著不確定性,但大家的心情非常樂觀,因爲「港人治港」終於要實現了,而當時沒有多少人擔憂2047年以後的事情,只期盼「高度自治」得以成功實踐。

二十年時光飛逝,今年7月1日林鄭月娥就任香港行政長官(特首),她是香港歷史上首位擔任這一最高長官的女性,理應贏得掌聲。然而,在這樣歷史性的時刻,日益極端化的香港社會並未有多少歡呼與喝彩。香港的行政長官並不具備廣泛的民意基礎,林鄭月娥自身的受歡迎程度亦有限。事實上,今天不少香港年輕人們認爲香港價值和自主性早已經被侵蝕、「兩制」早在2047年到來之前就已經不復存在。

您已閱讀11%(528字),剩餘89%(41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