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政改是「一國兩制」的一個坎

田飛龍:當新的制度共識與國家觀逐步在香港人心中紮根成長,發展的前景依然寬闊,一國兩制的生命力依然鮮活。

香港迴歸那一年,我讀初二。早春時節,乍暖還寒,有一天我們忽然被通知到操場集合,老校長擺出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全校師生集體爲鄧小平同志的逝世開追悼會。那是一個悲傷的時刻,老校長尤其提到了一點:香港就要回歸了,小平同志卻不能親眼見證。小平同志那麼關心香港?香港迴歸又於中國有何特別含義呢?那年的七一,從電視畫面中看到五星紅旗在香港大地升起,英國米字旗降落,竟瞬間熱淚盈眶。一升一降之間,恍如隔世,中華民族似乎站立得更加堅實了。

但那時我對香港並不瞭解,也從未踏足香港,朦朧中感覺那是一個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社會,這樣性質的社會怎麼與社會主義祖國和諧相處呢?在後來的學習中,我才知道,是小平同志創造性提出了「一國兩制」並付諸於基本法加以實施,成功解決了香港和平迴歸及迴歸後治理的制度框架問題。

我不曾想過,自己最終的學術歷程與研究對象竟然和香港密切相關,結下難解之緣。

您已閱讀9%(377字),剩餘91%(37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