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錯置引發的危機

英國牛津大學名譽學者歐本海默:政策制定者們的兩種表面上看起來對立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此次經濟衰退。一種是過分相信市場,另一種則是過分相信自己。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美聯準前主席葛林斯潘,而後者的代表人物則是英國首相布朗。

政策制定者們的兩種表面上看起來對立的傾向,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此次經濟衰退。一種是過分相信市場,另一種則是過分相信自己。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美聯準(Fed)前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而後者的代表人物則是英國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葛林斯潘已羞愧地承認了這一點,而布朗還沒有認錯。他們的失誤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個體心理學方面的問題,但同時也有著系統和知識上的淵源。進行歷史比較,有助於深入理解這些問題。

人們忍不住將葛林斯潘與1923年惡性通貨膨脹時期的德國國家銀行(Reichsbank)行長魯道夫•範•哈芬施泰因(Rudolf von Havenstein)進行比較。在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哈芬施泰因承諾通過德國國家銀行新的高速印鈔機來解決貨幣短缺問題。葛林斯潘的錯誤雖然延伸到了貨幣政策,但主要是在金融業監管方面。他本能地爲違約金融機構紓困,但沒有對它們加以約束。出於同樣的原因,與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的類比也不能同意說明問題。伯恩斯是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擔任美國總統時期的美聯準主席。在1971年美元貶值之後,他推行無限制的貨幣擴張政策以幫助尼克松連任,由此引發了上世紀70年代的全球通膨。

布朗與伯恩斯在英國的「共犯」——英國財政大臣安東尼•巴伯(Anthony Barber)更爲相似。巴伯是1970-73年經濟繁榮的締造者之一。與布朗的財政擴張主義一樣,這應該終結英國經濟的「收放」狀態。它也以貨幣崩潰——被稱之爲次級銀行業危機——而告終,並幾乎迫使政府爲國民西敏寺銀行(NatWest)紓困(35年後由蘇格蘭皇家銀行代爲完成)。

您已閱讀46%(708字),剩餘54%(8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