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離不開凱恩斯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克拉克:凱恩斯生前和生後有過鮮花和追捧,同時也有過不少的落寞與無奈。他的思想曾被美英的領導人採納,但實際操作又與其本意相去甚遠。不過,長期來看,我們都需要凱恩斯的宏觀經濟思考方式和銳意創新的精神。

但在上世紀30年代凱恩斯提出他最重要的那些理論後,這個世界在不斷前行。他那目中無人的座右銘——想法隨實際情況的改變而改變——一直掛在當今的政策制定者嘴邊。世上從來不存在一個永恆的「凱恩斯」,他的每句話都是預言;相反,這裏有的是一個歷史性的凱恩斯,當面對不同問題時,他拿出了許多聰明的主意。

這正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凱恩斯之所以支持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實施新政(New Deal)的原因。羅斯福在形勢壓力之下對試驗所抱有的開放態度,與這位英國經濟學家勇於嘗試的性情頗對胃口,而此後凱恩斯理論得到了「創新型」的運用——這是對其運用方式的最佳闡釋。

的確,新政意味著公共建設項目——這是凱恩斯長期主張的應對英國衰退的方法。將閒置資源加以利用成爲了一種共識。如果政府採取這一舉措,未被用於投資的儲蓄和處於失業狀態的工人就可以創造出有價值的公共資產。

您已閱讀29%(396字),剩餘71%(9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