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危機的根源在於風險被廣泛低估,其中包括單位風險定價過低,以及金融業經營者自身承擔的風險數量被低估。2006年至2007年初,幾位決策者曾指出,市場參與者需要爲大幅回調做準備。作爲由央行行長參加的全球經濟會議的主席,我本人曾述說過我的同事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同時,一些金融穩定報告(包括歐洲央行(ECB)、國際結算銀行(BIS)、金融穩定論壇(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以及其它機構的報告)對市場脆弱性進行了分析,並對正在出現的薄弱之處提出了警告。
許多因素都對2007年年中之前的金融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銀行業「放款加轉銷」(originate and distribute)模式的推廣導致了信用風險持有者與監控及管理者的分離。投資者想當然地認爲放貸機構會進行適當的風險管理,卻沒有「情況確實會如此」的任何保證。他們將所有的信任都交給了評級機構評估新型工具風險的能力。此外,考慮到一些大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和資本的總規模,它們的風險過於集中。儘管在系統層面上,風險大面積擴散通常是一個穩定因素,但在全球信心喪失等極端情況下,其影響無疑會波及整個體系。今年9月中旬就發生了這一程度的信心喪失。
我們在應對當前形勢時,還必須著手設計可持續加強全球金融體系的方案。金融穩定論壇已經從危機中汲取了教訓,其工作成果亦有賴於國際社會的努力。在這種背景下,爲了修正廣泛的大規模風險低估,有三個因素尤其要得到解決:短期主義、缺乏透明度和過度的順週期性。
您已閱讀41%(634字),剩餘59%(9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