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即將前往華盛頓的領導人對自己從中獲得的樂趣出人意料的坦率。充滿活力的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慶幸」自己有機會重塑全球金融體系。英國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明顯陶醉於自己作爲全球智慧領袖的想法。
但就像多數續集那樣,「布列敦森林制度第二」(Bretton Woods II)也不可能達到接近原著的水準。第一次會議成立了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而其續集將更爲無趣,也沒那麼重要。
頭一個原因是,儘管全球金融危機確實很糟,但它畢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摧毀了已有秩序,因此政治家在制定戰後體制時面對的是一張可以任意勾畫的白紙。
其次,這次沒有足夠的時間。首次佈雷頓森林會議得益於兩年的籌備,而不是兩週。
第三個原因相當重要——本週末將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的各國意見不合。熱衷於各式各樣的國際治理的歐洲人,正在爭取成立面向國際金融體系的、新的全球監管機構。而更加珍視自己國家主權的美國人和中國人則更爲謹慎。
最後,與參與首次佈雷頓森林會議時不同,美國這次既沒有實力也沒有意向把一套新的安排強加給世界其它地區。
歐洲人尤其難以理解最後這一點。他們普遍的看法是,治理世界有兩種對立的方式。第一種方式與令人頭疼的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聯繫在一起,它所基於的是美國的強權和「單邊主義」。第二種方式所基於的是一個與其它地區共建多邊世界秩序的、受到制約的美國,他們希望已被捧上天的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會接受這種方式。促使歐洲參與「布列敦森林制度第二」的部分因素,是基於這樣的設想——「美國至上」的時代已經終結,一個新的多邊時代正在到來。
但在1944至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UN)這類多邊體制是誕生於美國的強大,而非美國的衰落。佈雷頓森林會議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於,美國當時顯然是談判桌前最強大的國家,因此它最終能將自身的意志強加於人,其中包括備感沮喪的英國。當時,英國央行(BOE)的一位高級官員把佈雷頓森林會議達成的協議形容爲「英國遭受的僅次於二戰的最大打擊」,這主要是因爲它突顯了金融強權已從英國轉到美國這一過程。
本週末的會議也是對全球實力變化的承認。20國集團的擁躉們喜愛這種構想——20國集團不同於老掉牙的八國集團(G8),他們認為後者主要由必將退出歷史舞臺的、腐朽的歐洲國家組成。20國集團則包括如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興大國。
這很重要。從長遠來看,一個不包括中國、印度和其它新興國家的國際體系顯然不會管用。但是,將它們融入該體系並不能確保成功。「布列敦森林制度第二」談判桌前的聲音越嘈雜——也就是說參與國彼此之間越平等——就越難以達成協議。
事實上,嶄露頭角的多邊、多極世界——那些對美國強權感到不安的人長期以來一直呼籲建立這樣的世界——顯露出種種高度紊亂的跡象。
聯合國正日益陷入僵局——備受領導軟弱和安理會受阻的困擾。在過去一年中,世貿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未獲成功。如果世貿組織的談判都不能取得成果,那麼有多大可能在明年完成更爲艱鉅的、商討全球氣候變化協議的任務呢?
更早期的貿易回合談判能圓滿完成,部分因爲它們是在歐洲、美國和日本之間進行的。但是在最近一輪的貿易回合談判中,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印度)強大到不容忽視的地步。這當然是全球正義與公平的一個進步,但也使得達成協議難上加難。同樣的問題可能將困擾明年的氣候變化談判,中國將在其中發揮核心作用。
談判桌前的國家較多,這本身並不會使協議流產。有44個國家出席了首次佈雷頓森林會議。但是,現在需要的是領導者。像1944年的會議一樣,2008年會議看上去最像樣的領導者仍是美國。可惜的是,在華盛頓作東的美國總統是布希而不是歐巴馬。
在布希任內,美國已發覺自己無法通過使用蠻力來領導世界。而當選總統歐巴馬的任務則是考察美國現在是否可以通過勸說來領導世界。不幸的是,他不會親歷本週末的「再創世」會議。
譯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