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地」失之交臂

FT中文網財經編輯何禹欣:巴菲特和日本金融機構們相繼成爲美國投行的新投資人,並不表明中國機構錯失了任何重大機會。通過與這些新投資者相比較,中國機構更應意識到自己投資海外的風險和差距。

這一次,投資界對中國錯失送上門的投資機會似乎格外惋惜。一位資深投資銀行家分析說,中投正應乘危而入,取得對大摩的控股股份。首先,中投在去年底已經購買了相當於9.9%股份的大摩可轉債,對公司應該進行過調研分析,有利於形成新的投資判斷。其次,華爾街正處於危難時機,有利於買家在價格和持股比例上獲得最優條件。此外,對於一直在招賢的中投,買下一個不需經營一流團隊,正好相得益彰,「坐收漁翁之利」。

這番分析聽起來非常有說服力。然而,正是通過與新投資者的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的國有機構此時不宜介入對美國投行的危情大采購。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中資機構不具備巴菲特把握並管理投資的能力。除了在非金融領域豐富的投資經驗,二十年前,巴菲特便投資併成功管理了一家華爾街投行所羅門兄弟。巴菲特對高盛的投資難以複製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此。事實上,市場對日資金融機構此番出手不乏保留意見。評級機構穆迪認爲,鑑於運營環境艱難,野村證券將在整合雷曼投行業務並從中獲得穩定收益方面遭遇重大挑戰。而瑞信指出,由於雷曼美國業務已被巴克萊收購,在與美國總部的紐帶斷裂後怎麼維繫和發展業務是一個關鍵問題。

您已閱讀60%(477字),剩餘40%(3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