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觀察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登出
搜尋
關閉
搜尋
FT中文網
Menu
首頁
首頁
FT中文網首頁
特別報導
「新四大發明」背後的中國浪潮
與FT共進午餐
西門子·智慧城市羣
未來生活 未來金融
高階訂閱
標準訂閱
熱門文章
一週
一月
季度
一年
會議活動
市場活動
FT商學院
FT電子書
職業機會
FT商城
日經中文網精選
中國
中國
頻道首頁
政經
商業
金融市場
股市
房地產
社會與文化
觀點
全球
全球
頻道首頁
美國
英國
亞太
歐洲
美洲
非洲
經濟
經濟
頻道首頁
全球經濟
中國經濟
貿易
環境
經濟評論
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
頻道首頁
股市
外匯
債市
大宗商品
金融市場數據
商業
商業
頻道首頁
金融
科技
汽車
地產
農林
能源
工業和採礦
航空和運輸
醫藥
娛樂
零售和消費品
傳媒和文化
創新經濟
創新經濟
頻道首頁
人工智慧
大數據
網路
新能源與新交通
其他
區塊鏈與數位幣
教育
教育
頻道首頁
學前教育
中小學與國際學校
高等教育與海外留學
商業與職場教育
教育改革與創新
觀點
觀點
頻道首頁
Lex專欄
專欄
分析
評論
社評
書評
讀者有話說
管理
管理
頻道首頁
FT商學院
職場
領導力
財富管理
人物
生活時尚
生活時尚
頻道首頁
樂尚街
美食與美酒
藝術及文化活動
品味
旅行
生活話題
藝術與娛樂
消費經
影片
影片
頻道首頁
政經
產經
金融
文化
FT看見
音訊
音訊
頻道首頁
麥可林學英語
BoomEar藝術播客
一波好書
音樂之生
i聽粉
每日英語
每日英語
頻道首頁
雙語閱讀
FT英語速讀
原聲影片
FT英語電臺
音樂之生
麥可林學英語
每日一詞
換腦ReWired
換腦ReWired
頻道首頁
登錄
註冊
我的賬戶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登出
關注我們
WeChat公衆號
新浪微網誌
X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動應用大全
會員訂閱
兌換中心
郵件訂閱
我的關注
我的評論
我的收藏
我的銀行卡
RSS
當一位40+的前職業經理人決定換城定居
張樂愚:對於陳路齊來說,帶著一家人離開長期居住的北京,是一個醞釀已久的決定。對事業和生活的二次規劃,也代表著他對焦慮和希望的重新理解。
2024年10月25日
和一位明星作家的經紀人聊聊如何做自己
張樂愚:和王曉珂對話時,主題不停地在「成爲時尚編輯」和「成爲馮唐的經紀人」之間來回切換,而「成爲她自己」始終貫穿其中。
2024年9月20日
和一位曾經的建築師聊聊占星與運勢
張樂愚:懷渺說她認命,但最大的認命是要先認識自己。人的優點和缺點會隨著時移勢易而變化,但自我認知的盲點卻總會讓人栽跟頭。
2024年8月9日
一位資深遊戲設計師的失衡與轉身
張樂愚:十多年的工作中,周忠戎習慣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可以隨時體現價值的「工具」,驅動這一切的,始終來自於安全感的匱乏。
2024年7月19日
在35歲之後的人生漸入佳境
張樂愚:在爲《35歲之後的人生》這個欄目所展開的尋訪中,看似是我在聽不同的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其實這個過程也像是個自我喚醒的儀式。
2024年6月27日
一位咖啡手藝人和他的村落咖啡館
張樂愚:年過不惑的立偉一人打理著這家咖啡小店。日復一日中,他打磨著做好一杯手衝咖啡的章法,並維持著因時間養成的「味道」。
2024年5月17日
一位職場媽媽眼中的疾進與歸零
張樂愚:在竇豔明看來,多年職場修煉的最大收穫,是她看到了成長並非一種版本。這讓她不再執著於單一路徑依賴,甚至不再爲「雞娃」焦慮。
2024年4月25日
一位好學生去大理:尋找一段把螺絲擰鬆的時光
張樂愚:李璨說,「逃」到大理,她需要面對來自親人的疑慮以及自己對於烏托邦的祛魅。但這段時光依然讓她感受到了「標準人生」之外的生命力。
2024年3月22日
雅加達熱氣騰騰
張樂愚:老城廣場上陽光猛烈,人們騎著被塗成熒光色的老式自行車,成了這裏的一道風景。他們用臉上的神態回應我:這件事有意思極了。
2024年1月25日
聽一位前神經外科醫生談談「願景倒逼行動」
張樂愚:當過神經外科醫生的傅泉說,五年的創業經歷,讓他開始學習面對「生物體所先天排斥」的酸和苦。
2023年12月6日
聽一位「上海獨生女」聊聊她的職場轉型
張樂愚:兩年前李思因「厭班綜合症」選擇離職改行,她對於這一抉擇的思考和底氣讓我感到好奇。
2023年11月9日
在知牀的山間行走
張樂愚:走在山間,像是在經歷一次和日常雜念的扯脫,所關注的唯有走好下一步和再下一步。這樣一步又一步,累積成了1公里、5公里和10公里。
2023年10月26日
我的一次斷捨離
張樂愚:我發現如果只是將斷捨離理解爲一個「扔」的過程,則註定會以失敗告終。捨棄的難點在於,因爲害怕失去而啓動的防禦機制。
2023年9月1日
一位獨立製片人和她行走的1300公里
張樂愚:巴道說,一個人上路,只有自己與環境,人也會變得更敏感。感受周遭的各種新奇細節,孤獨也隨之消融了。
2023年7月20日
和一位40+博主聊聊從大廠離職後的創業日常
張樂愚:趙培揶揄自己,選擇創業原本是奔著階層再躍升,結果一路下來,她從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打工人,變成了消費降級的小老闆。
2023年7月6日
裸辭之後的四個月
張樂愚:在習慣思維裏,人是要被固著在工作的標籤上的。沒有工作,那你是誰?這句話聽著十分熟悉,類似的語句還有:你爲什麼還不結婚?
2023年6月6日
對話馮唐:我一直如履薄冰
和馮唐聊聊他有關做事和爲人的修煉。聽他講講什麼是「事兒在人前」,以及他爲何要把「成事」的概念推廣開來。
2023年5月31日
在波黑,我和親歷戰爭的當地人坐下來聊了聊
張樂愚:當這些戰火的親歷者們講起往事,不難發現,雖然三十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真正走出那場戰爭。
2023年5月19日
和一位資深行銷人聊聊「乙方人生」和「職場盛年」
張樂愚:在廣告業打拼了十多年的劉菲菲認爲,年齡成長並不等於競爭力的衰退,而是意味著信任與經驗的漸入佳境。
2023年4月27日
一位資深獵頭眼中的「年輕高潛」和職業安全感
張樂愚:在獵頭行業長年打拼的韓暘,見證過不少行業興衰。他如何看待人力市場中那些「扎心的真相」?又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
2023年4月13日
和一位「35+」自由職業者聊聊「無齡感」
張樂愚:身兼多重職業身份標籤的趙萌萌,也曾面對抑鬱的深淵。她說自己三十歲後的十年經歷,就像是一場成年禮。
2023年3月23日
一位心理學者眼中的中年危機與人生轉變
張樂愚:陳海賢將「中年危機」比作一種精神發育。在他看來,重新啓程可能意味著巨大的痛苦,但踏上人生的轉變之路是值得的。
2023年3月9日
面對中年危機,開啓一段冒險
張樂愚:在中年危機面前,人們需要「風險能動性」,不僅關注馬上、立刻的問題,還要能夠放眼長遠,思考長期重要的問題。
2023年2月2日
展望2023:當所有懸浮開始回落
張樂愚:無論多麼渴求安全和穩定,我們都無法把人生這艘大船開進沙漠,只能停留在海上接受風浪的起起伏伏。
2023年1月16日
當網路大廠光環褪去
張樂愚:最初人們或許是因爲大廠的光環慕名而來,無論是離開還是留下,不再焦慮的人們一定是找到了更爲本真的東西。
2022年12月23日
相比沉浸於虛擬世界,都市人也會深深依戀自然
張樂愚:從山間露營到城郊種田,對於健康和療愈的重新認識,正在不斷啟用現代都市人身體裏的「野性」。
2022年10月27日
大廠工作爲何會迷失在內卷與躺平之間?
張樂愚:同樣是辛苦和奔忙,爲何在曾經的工作中還能體會到成長大於消耗,而今天的工作卻讓人覺得自己像個擰螺絲的?
2022年9月2日
關於《樂於觀察》
作者張樂愚,在社會規訓下成長,手握專業主義歷經12年的外企與網路職場生涯,見證行業週期的起落興衰。 通過職業升級打怪,得以窺見一線城市人們的職場生活。 一直努力成爲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寬容的人。 儘管各種媒介層出不窮,但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