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觀察 - FT中文網
樂於觀察
登錄×
電子郵件/用戶名
密碼
記住我
請輸入郵箱和密碼進行綁定操作:
請輸入手機號碼,透過簡訊驗證(目前僅支援中國大陸地區的手機號):
請您閱讀我們的用戶註冊協議私隱權保護政策,點擊下方按鈕即視爲您接受。

和一位曾經的建築師聊聊占星與運勢

張樂愚:懷渺說她認命,但最大的認命是要先認識自己。人的優點和缺點會隨著時移勢易而變化,但自我認知的盲點卻總會讓人栽跟頭。
2024年8月9日

一位資深遊戲設計師的失衡與轉身

張樂愚:十多年的工作中,周忠戎習慣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可以隨時體現價值的「工具」,驅動這一切的,始終來自於安全感的匱乏。
2024年7月19日

在35歲之後的人生漸入佳境

張樂愚:在爲《35歲之後的人生》這個欄目所展開的尋訪中,看似是我在聽不同的人講述他們的故事,其實這個過程也像是個自我喚醒的儀式。
2024年6月28日

一位咖啡手藝人和他的村落咖啡館

張樂愚:年過不惑的立偉一人打理著這家咖啡小店。日復一日中,他打磨著做好一杯手衝咖啡的章法,並維持著因時間養成的「味道」。
2024年5月17日

一位職場媽媽眼中的疾進與歸零

張樂愚:在竇豔明看來,多年職場修煉的最大收穫,是她看到了成長並非一種版本。這讓她不再執著於單一路徑依賴,甚至不再爲「雞娃」焦慮。
2024年4月26日

一位好學生去大理:尋找一段把螺絲擰鬆的時光

張樂愚:李璨說,「逃」到大理,她需要面對來自親人的疑慮以及自己對於烏托邦的祛魅。但這段時光依然讓她感受到了「標準人生」之外的生命力。
2024年3月22日

雅加達熱氣騰騰

張樂愚:老城廣場上陽光猛烈,人們騎著被塗成熒光色的老式自行車,成了這裏的一道風景。他們用臉上的神態回應我:這件事有意思極了。
2024年1月26日

聽一位前神經外科醫生談談「願景倒逼行動」

張樂愚:當過神經外科醫生的傅泉說,五年的創業經歷,讓他開始學習面對「生物體所先天排斥」的酸和苦。
2023年12月6日

聽一位「上海獨生女」聊聊她的職場轉型

張樂愚:兩年前李思因「厭班綜合症」選擇離職改行,她對於這一抉擇的思考和底氣讓我感到好奇。
2023年11月10日

在知牀的山間行走

張樂愚:走在山間,像是在經歷一次和日常雜念的扯脫,所關注的唯有走好下一步和再下一步。這樣一步又一步,累積成了1公里、5公里和10公里。
2023年10月27日

我的一次斷捨離

張樂愚:我發現如果只是將斷捨離理解爲一個「扔」的過程,則註定會以失敗告終。捨棄的難點在於,因爲害怕失去而啓動的防禦機制。
2023年9月1日

一位獨立製片人和她行走的1300公里

張樂愚:巴道說,一個人上路,只有自己與環境,人也會變得更敏感。感受周遭的各種新奇細節,孤獨也隨之消融了。
2023年7月21日

和一位40+博主聊聊從大廠離職後的創業日常

張樂愚:趙培揶揄自己,選擇創業原本是奔著階層再躍升,結果一路下來,她從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打工人,變成了消費降級的小老闆。
2023年7月7日

裸辭之後的四個月

張樂愚:在習慣思維裏,人是要被固著在工作的標籤上的。沒有工作,那你是誰?這句話聽著十分熟悉,類似的語句還有:你爲什麼還不結婚?
2023年6月7日

在波黑,我和親歷戰爭的當地人坐下來聊了聊

張樂愚:當這些戰火的親歷者們講起往事,不難發現,雖然三十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真正走出那場戰爭。
2023年5月19日

和一位資深行銷人聊聊「乙方人生」和「職場盛年」

張樂愚:在廣告業打拼了十多年的劉菲菲認爲,年齡成長並不等於競爭力的衰退,而是意味著信任與經驗的漸入佳境。
2023年4月28日

一位資深獵頭眼中的「年輕高潛」和職業安全感

張樂愚:在獵頭行業長年打拼的韓暘,見證過不少行業興衰。他如何看待人力市場中那些「扎心的真相」?又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
2023年4月13日

和一位「35+」自由職業者聊聊「無齡感」

張樂愚:身兼多重職業身份標籤的趙萌萌,也曾面對抑鬱的深淵。她說自己三十歲後的十年經歷,就像是一場成年禮。
2023年3月24日

一位心理學者眼中的中年危機與人生轉變

張樂愚:陳海賢將「中年危機」比作一種精神發育。在他看來,重新啓程可能意味著巨大的痛苦,但踏上人生的轉變之路是值得的。
2023年3月10日

面對中年危機,開啓一段冒險

張樂愚:在中年危機面前,人們需要「風險能動性」,不僅關注馬上、立刻的問題,還要能夠放眼長遠,思考長期重要的問題。
2023年2月3日

展望2023:當所有懸浮開始回落

張樂愚:無論多麼渴求安全和穩定,我們都無法把人生這艘大船開進沙漠,只能停留在海上接受風浪的起起伏伏。
2023年1月13日
關於《樂於觀察》:
作者張樂愚,在社會規訓下成長,手握專業主義歷經12年的外企與網路職場生涯,見證行業週期的起落興衰。 透過職業升級打怪,得以窺見一線城市人們的職場生活。 一直努力成爲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寬容的人。 儘管各種媒介層出不窮,但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