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35歲之後的人生

一位心理學者眼中的中年危機與人生轉變

張樂愚:陳海賢將「中年危機」比作一種精神發育。在他看來,重新啓程可能意味著巨大的痛苦,但踏上人生的轉變之路是值得的。

北京初春的一個下午,我和陳海賢對坐在國貿一家酒店的咖啡廳。我以一個剛剛結束一段職業路徑的「轉型者」身份,和這位研究自我轉變的心理學家聊了不少有關中年的話題。

也許是因爲歷經過轉變,交談中,陳海賢幾次平靜而堅定地說:「轉變是值得的,我走到今天的狀態就是一種獎賞。」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無形的獎賞是可以被實在地感知到的。

「人的轉變往往始於正常生活中的一點心有不甘。」陳海賢今年43歲了。他在網上擁有超過百萬的粉絲的關注,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在心理學領域不斷精進的人。6年前,他放棄了在名校的體制內工作,創辦了自己的心理學工作室。6年多時間過去,他每年都在努力幫助那些尋求自我轉變之路的人們。

您已閱讀10%(293字),剩餘90%(25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樂於觀察

作者張樂愚,在社會規訓下成長,手握專業主義歷經12年的外企與網路職場生涯,見證行業週期的起落興衰。 通過職業升級打怪,得以窺見一線城市人們的職場生活。 一直努力成爲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寬容的人。 儘管各種媒介層出不窮,但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