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35歲之後的人生

聽一位前神經外科醫生談談「願景倒逼行動」

張樂愚:當過神經外科醫生的傅泉說,五年的創業經歷,讓他開始學習面對「生物體所先天排斥」的酸和苦。

和傅泉交談之前,我原本想這會是一次具有成功學意味的談話,在實際的聊天過程當中,他的言談背後總是帶有一種創業者的孤獨和深刻,我們的話題很多次都引向了佛法的精神、什麼是道……這些有著極爲強烈的信仰色彩的話題,這似乎在側面印證著,走過幾年的生活起伏,信仰和修心在他的生活裏開始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他是《35歲之後的人生》這個欄目目前最年輕的一位主人公,到今年他虛歲纔剛剛步入35歲。用一句話概括傅泉的故事,他曾經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2014年從武漢一家三甲醫院離開,2018年他在醫療科普領域開啓自己第一次創業,五年的沉浮,他說自己在完全體驗「修心」的過程。

傅泉畢業於武漢大學,當過神經外科醫生,神外科室算不上醫院裏最賺錢的科室,但除了急診之外大概是承擔風險排在最靠前的了。因爲遇到的每一個走到外科來的患者大多數需要面臨的是顱腦手術,開顱都是大手術,一臺手術下來平均在4-5個小時,對醫生的體力和腦力都是個考驗。

您已閱讀13%(403字),剩餘87%(26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樂於觀察

作者張樂愚,在社會規訓下成長,手握專業主義歷經12年的外企與網路職場生涯,見證行業週期的起落興衰。 通過職業升級打怪,得以窺見一線城市人們的職場生活。 一直努力成爲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寬容的人。 儘管各種媒介層出不窮,但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