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和別處

在波黑,我和親歷戰爭的當地人坐下來聊了聊

張樂愚:當這些戰火的親歷者們講起往事,不難發現,雖然三十年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真正走出那場戰爭。

疫情放開,按捺不住地想要重返那個生動世界。因爲免籤的關係,我隨機選擇來到了巴爾幹半島的三個國家:塞爾維亞、波黑和蒙特內哥羅。

頂著「歐洲火藥桶」之名的巴爾幹地區的幾個國家從歷史上來看向來衝突不斷,不過近幾年已經實現停火與和平。我原本沒有想過這趟旅行會和「戰爭」扯上什麼關係,但當從最後一站薩拉熱窩結束旅行再回到北京,作爲一個生於和平年代的人,我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更爲真切的體感。

1992年到1995年,位於巴爾幹地區的波黑戰爭爆發,在首都薩拉熱窩圍城戰長達三年半的過程中,20萬人死亡,1萬7千人失蹤。爲了不設立場,避免道德審判,先按下這場戰爭前後原因不表,我想純粹關注一場戰爭帶給當地民衆的影響。

您已閱讀9%(296字),剩餘91%(316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