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35歲之後的人生

裸辭之後的四個月

張樂愚:在習慣思維裏,人是要被固著在工作的標籤上的。沒有工作,那你是誰?這句話聽著十分熟悉,類似的語句還有:你爲什麼還不結婚?

今年1月,我從供職了五年的公司離職,放棄了一份社會意義上體面的工作,這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了一種原來帶有社會認同的角色和歸屬感。很多朋友帶著或驚訝或不解的語氣關心:「你幹嘛要離職?」

在我們的習慣思維裏,人是要被「固著」在一份工作的標籤上的,如果一個人不在工作的話,他對外的社交名片當中便很難有一個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的身份。你沒有工作,那你是誰?這句話聽著十分熟悉,類似的句式在我們周圍充斥還有諸如:你爲什麼還不結婚?

但當我們在一個高壓、異化的環境之中久了,精神長期處於緊繃和刺激之中,人要麼容易倦怠,要麼形成防禦機制陷入麻木。好在我沒有讓自己活成一個面目模糊的中年人。一個內心的聲音升起,「這應該不是我想要的。」裸辭間歇的日子差不多4個多月了,有趣的是,辭職之後,我不知道爲何會逐漸成爲了姐妹圈子裏的辭職意見領袖,有想辭職的朋友在糾結不定的時候都會來尋求我的意見,儘管我並不會隨意鼓動每個人離職。

您已閱讀17%(396字),剩餘83%(19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樂於觀察

作者張樂愚,在社會規訓下成長,手握專業主義歷經12年的外企與網路職場生涯,見證行業週期的起落興衰。 通過職業升級打怪,得以窺見一線城市人們的職場生活。 一直努力成爲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寬容的人。 儘管各種媒介層出不窮,但始終相信文字的力量。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