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文章檔案

大數據分析:國際社會對日本福島核汙水排放的反應

李嘉偉等:我們用大數據分析發現,國際社會輿論對核汙水入海事件的反應以負面爲主,日美多個西方盟友國內輿論的反應尤爲負面。
2021年4月26日

中國經濟發展要依靠「獨角獸」還是「斑馬」?

梁海明、洪爲民、洪雯:中國未來要推動新基建發展,並通過需求側改革以激發並提升內需潛力,那麼市場是否還要繼續追捧「獨角獸」?
2020年12月17日

香港
超過九成受訪「港漂」希望香港可引入內地辦學機構

香港迴歸23年卻未有一間內地中小學辦學機構在港辦學。我們最新「港漂」問卷調查,發現90.55%受訪者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來港辦學的中小學校。
2020年11月15日

香港
香港要改革,更要開放

梁海明、洪爲民、馮達旋:香港的未來需要改革,更需要開放,以此尋找新角色、新定位,從而推動香港真正重新出發。
2020年10月30日

香港
香港對中國內地還有什麼貢獻?

梁海明、馮達旋、洪爲民:若香港不願因應世局的改變,創造性毀滅舊發展模式,其拖延不決將造成更可怕的長期成本,令最終解決問題的代價非常昂貴。
2020年9月16日

香港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

梁海明:港區國安法現已落地,香港似乎將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向「制度治港」下的「高度自治」。
2020年7月5日

非洲有多需要中國新基建?

梁海明:未來中國將和非洲國家擦出怎樣的火花?我認爲非洲國家與中國未來在AI+健康、行動支付、智慧城市和數據經濟領域的合作最值得期待。
2020年6月21日

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將面臨的衝擊

梁海明:從一個小漁港發展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絕非第一次面對巨大不確定性,幾乎當每一個最壞的時代過去,香港都重振旗鼓走進最好的時代。
2020年5月27日

香港
透視香港的「問題」人羣

梁海明、梁海明:要同時滿足新利益團體、新競爭者、民衆新要求,建立一個新的政商民聯盟,則勢必改變當年帶來成功的黃金法則。
2020年2月24日

發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挑戰

梁海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推動「一帶一路」綠色金融的發展,對於沿線國家的環境協調和發展,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挑戰均是意義重大。
2019年8月25日

特區
澳門能否取代香港?

梁海明:與其眼睜睜看著企業和富裕階層「遠走他鄉」而無能爲力,不如考慮一下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看其能否取代香港的部分角色和功能?
2019年7月18日

「一帶一路」下如何推動東南亞電網互聯互通?

李毅、梁海明:通過與東南亞國家的電網互聯互通,中國可掌控電力結算權和打造「電力人民幣元」,實現政治和經濟雙豐收。
2019年4月23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能遇上哪些阻力?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可能會面對一些其它灣區、地區過去曾遭遇的類似的阻力,如果未能有效清除,很可能嚴重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程。
2019年2月19日

中國經濟放緩對民衆影響有多大?

梁海明:中國經濟正處在比較困難的階段,無須掩飾這個事實。但民衆也無需因爲中國經濟暫遇寒流而太過擔憂。
2018年12月23日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推行「債務外交」?

梁海明、馮達旋:中國是否通過「一帶一路」推行「債務外交」,已經不是一道數學題,而是一道政治題。
2018年11月19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何讓民衆受益?

梁海明、馮達旋:如果看橋不是橋,把「功夫」放在橋外,也許有助於解決港珠澳大橋的發展困局。
2018年10月23日

中緬經濟走廊竟遭冷遇?

梁海明、馮達旋:中緬經濟走廊遇冷並非壞事,外界期望值不高,反而爲其建設減少了壓力,增加了空間和時間。
2018年9月24日

「一帶一路」海外傳播的誤區

梁海明、馮達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五年,期間爭議連連,最近更引發不少國際輿論的聲討,是否該倡議當前的海外傳播方式、策略出現了問題?
2018年7月26日

「一帶一路」建設爲何總被誤解?

一些對「一帶一路」的質疑和誤解,是因爲沒有掌握國際經濟發展規律,國際資本、產業轉移趨勢以及海外投資的定律造成的。
2018年7月16日

海外華人參與「一帶一路」有多難?

梁海明、馮達旋:「一帶一路」倡議推出近五年,受到六千多萬海外華人華僑關注,他們對該戰略雖十分踴躍,但實際效果卻不如想像的明顯。
2018年4月10日

「一帶一路」發展綠色經濟的挑戰

傅京燕、梁海明:加嬌生態環保、生態文明建設是世界發展新潮流,也是「一帶一路」建設未來重點方向,但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綠色經濟挑戰很大。
2018年3月14日

日本「地緣經濟」佈局對「一帶一路」的警示

梁海明、馮達旋:在「地緣經濟」國際新秩序下,國際組織的地位依然重要,其中也已出現部分「真空」,這是中國亟需重視,不可再錯過的機遇。
2018年1月24日

香港有無能力收下中央政府大禮?

梁海明、馮達旋:面對中央政府的大禮、「小竈」,香港特區政府、各業界是否有雄心和有能力達致既定的目標,不辜負中央政府的這番苦心?
2017年12月21日

如何挽救港珠澳大橋?

如果看橋只是橋,問題自然難解,但如果看橋不是橋,把「功夫」放在橋外,或有助於解決港珠澳大橋的發展困局。
2017年12月4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四大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令外界有諸多的遐想,但除了制度阻隔外,該地區還將面對四大挑戰。
2017年11月19日

「一帶一路」倡議的經濟機遇

梁海明、馮達旋:只要各國在互利共贏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更多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定能爲彼此提供各種經濟機遇。
2017年8月8日

香港迴歸20年的不變與變

梁海明:香港過於滿足其中介人的角色,實質是在作繭自縛,擺脫不了長期扮演被動的、被規劃角色的命運。
2017年6月29日

教育合作對「一帶一路」有何重要性?

梁海明、馮達旋:「一帶一路」框架下,教育合作非常重要,其最直接、最顯著的影響將通過教育合作來實現。
2017年5月15日

美國參與「一帶一路」是筆劃算的經濟賬

梁海明:美國參與「一帶一路」,不但有助於解決製造業重振、就業和基建等問題,也可預防日本對其的「投資計劃」。
2017年3月30日

歐元或將分裂成A、B歐元

梁海明:希臘或將再度爆發債務危機,引發環球金融震盪,這對在歐洲投資的中國企業而言將是一巨大挑戰。
2017年2月14日

如何讓川普對「一帶一路」更感興趣?

梁海明:「一帶一路」走文化+經濟+金融模式,會產生強大的誘因,促使川普政府對「一帶一路」更有熱情。
2016年11月16日

中國企業進軍海外的困惑

梁海明: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如果只是把原本在國內的產品、服務轉移到海外並不斷複製,將很難取得成功。
2016年8月10日

「一帶一路」無助香港發展?

梁海明:日前一份民調顯示,多數港人認爲「一帶一路」無助個人與香港經濟發展,這結果多少讓人感到意外,但細心推敲,港人對該戰略無感,並非沒有原因。
2016年6月15日

香港的「超級聯繫人」不好當

梁海明:香港要成爲「一帶一路」的超級聯繫人和融資中心,難度不小,它所擅長的西方金融服務、法律制度等,在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不適用。
2016年5月17日

eSDR可取代美元地位?

梁海明:SDR要與美元分庭抗禮,有不少問題需解決,或許可嘗試應用區塊鏈技術,將SDR升級爲數字版,此舉理論上可爲各國提供一個「智慧信任」的網路國際交易平臺和交易環境。
2016年4月20日

「一帶一路」應借鑑互動式金融傳播

智谷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梁海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兩年多以來,沿線國家的質疑有所削減,轉爲更加關注該倡議能給他們帶來哪些經濟上的實惠。
2016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