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

梁海明:港區國安法現已落地,香港似乎將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向「制度治港」下的「高度自治」。

港區國安法現已落地,香港似乎將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走向「制度治港」下的「高度自治」。面臨中國在變,美國在變,世界也在變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香港,是否依然在政治上排斥中國,只在觀念上模糊接受中國的主權地位?是否依然持續婉拒或冷淡對待中國政府遞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橄欖枝?是否還將緊抱殖民地時代以降的政商管治聯盟,在經濟上繼續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原則?

相信多數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It’s economy, stupid! (笨蛋,問題在經濟!)柯林頓在1992年美國總統競選時的口號,一直被衆多香港政商界人士沿用。多年來將香港深層次問題全都簡單歸納爲經濟問題的背後,是部分人試圖通過花樣繁多的經濟數據、名詞或掩人耳目,或自欺欺人,以達到爲官避事,或讓既得利益者維持現狀的目的。23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各項經濟政策和舉措,無一能解決這個城市的深層次問題,無法讓市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香港問題的核心,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內外部的政治問題、政治角力。在外部,過去,美、英等國政府長期高調插手香港事務,把香港作爲反華基地、制華籌碼。今天,遏制中國崛起更已成美國政壇共識,美國作爲進攻一方,已先後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香港自治法案》,未來還將陸續出招,赫然已把香港問題磨成利劍,隨時劍指中國。作爲防守一方,中國政府祭出港區國安法以鑄盾,禦敵於香港,並伺機反攻。中美之間這場激烈的政治較量,雖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初期,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人員、貨物均採取了隔離措施,這除了是爲抗疫外,也爲中美脫鉤的預期作了一場「壓力測試」,檢測美國本土市場對於失去中國貨物的承受力。而從更早時候開始,中國政府也在貿易戰下迫不得已作出了一次對於美國的壓力測試。不難預計的是,在未來這場無硝煙戰爭裏,香港將繼續作爲雙方的攻防之地,尤其是成爲中美「金融脫鉤」的壓力測試之地。

您已閱讀13%(799字),剩餘87%(551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