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香港對中國內地還有什麼貢獻?

梁海明、馮達旋、洪爲民:若香港不願因應世局的改變,創造性毀滅舊發展模式,其拖延不決將造成更可怕的長期成本,令最終解決問題的代價非常昂貴。

香港如何再出發,未來還有什麼新貢獻?外界或認爲,元氣大傷的香港,未來若能自食其力,且不再給中國內地添煩、添亂、添堵,已是最大貢獻!

確實,香港當前已陷自顧不暇的窘境。港區國安法出臺,香港社會秩序雖已逐漸平穩,但維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四大支柱產業中,旅遊與零售業受社會動盪、新冠疫情的連環衝擊,早已奄奄一息。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也在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打擊下,搖搖欲墜。進出口貿易早已受中美貿易戰波及,且美國還撤銷香港特殊地位待遇,令港商多年苦心打造的「香港製造」品牌,深受打擊,無形價值損失更難以估量。僅餘金融服務業,雖受益於氾濫環球資金湧港、中概股迴歸刺激,暫能力挽香港於既倒,但仍籠罩在美國或將祭出的金融制裁陰霾中,令金融業界猶如怒海孤舟,風險難測。

船遲又遇打頭風,坐擁8000多億港元財政儲備的香港特區政府,雖已「開倉放糧」推出持續的紓困措施,但無奈世界各國疫情仍於鐵錘與舞蹈(The Hammer and The Dance)間反覆,難言疫情何時平息。且又須留力提防美國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制裁。香港特區政府縱使倉廩再豐實,也未必沒有彈盡糧絕的一天。

您已閱讀4%(475字),剩餘96%(105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