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終於在10月24日通車,中國國家領導人蒞臨剪綵,這不但說明了國家領導人對港珠澳大橋的重視,更凸顯出隨著連接珠三角東西兩岸的港珠澳大橋開通,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全面展開。
然而,從港珠澳大橋開建以來,前景屢遭各界質疑,例如認爲港珠澳大橋建晚了20年,如今珠三角西部貨物不再需要經香港出口,大橋的物流、人流將不如預期。又如,港珠澳大橋沒有實施「雙Y」(加上深圳)方案,將大大降低了大橋的經濟、社會效益;再如,由於制度的阻隔,協調工作不易,港珠澳大橋開通或難有效推動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的深度合作。
在各界「唱衰」雜音多於「唱好」聲音下,挖掘大橋開通所帶來的機遇,解決未來的挑戰已經迫在眉睫。對此,筆者曾在不少公開場合提及,如果看橋只是橋,問題自然難解,但如果看橋不是橋,把「功夫」放在橋外,或有助於解決港珠澳大橋的發展困局。
您已閱讀6%(363字),剩餘94%(58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