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內地亦稱「珠港澳大橋」)有望明年正式通車,但未正式通車之前它已備受質疑——「中國爲什麼要花上千億,建一座不能通車的大橋?」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是「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但如今仍是「零歲」的大橋,卻已被批定了終身,這隻能讓人感嘆,「唱衰」者們是否太過未卜先知了。
必須承認,當前各界人士對港珠澳大橋前景的質疑,也並非沒有清醒、客觀的聲音,尤其是一些官員、學者的觀點值得深思:一是他們認爲港珠澳大橋建晚了二十年,如今珠三角西部的貨物要通過大橋經香港「出海」的已不多。二是港珠澳大橋沒有實施「雙Y」(加上深圳)方案,未能提高大橋使用率,降低了大橋的經濟、社會效益。三是由於制度的阻隔,協調工作不易,港珠澳大橋開通或難有效推動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的深度合作。
我們對上述的觀點頗有同感,尤其是對港珠澳三地政府協調難問題深以爲然。筆者先前也曾撰文指出,三地由於制度、法律和文化的差別,以及各自城市的利益問題,三地協調機制或難以順利、有效地建立,各城市之間的人才、資金流、物流、資訊流等生產要素的跨市流動和對接也可能難以通暢。(具體內容詳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四大挑戰》)
您已閱讀11%(485字),剩餘89%(40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