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

《全球對話》第十六期:對話馬士基集團北亞區首席代表彥辭

彥辭表示,我們確實看到全球貿易趨勢正在以新的形式改變著,但並不是完全推倒重來,也不是以削減全球貿易總量爲目的,也許應該稱之爲「再全球化」。

DHL
DHL在拉美投資5億歐元 順應客戶轉移供應鏈潮流

這家物流集團正在中國以外的其他製造業中心建造新倉庫,如墨西哥、馬來西亞和越南。

詠竹坊
兩輪電動車需求爆發 綠源上市進軍東南亞

這家中國兩輪電動車企業,在疫情嚴厲封控下,銷量仍持續上升。

航運
新船供應有限將令運費居高不下

沒有快速的解決辦法,問題的根源在於供需之間的不平衡。

滴滴宣佈將從美國退市

滴滴表示將向美國證交會提交檔案,最早於6月2日啓動退市程式。

供應鏈
新冠動盪仍對過度延伸的供應鏈造成壓力

延誤和經濟的不確定性促使企業全面改革其物流安排。

供應鏈
商船三井社長:全球物流市場動盪需要政府幹預

橋本剛警告,全球物流市場目前受到延誤、供應鏈中斷和高昂集裝箱運價的困擾,可能需要政府幹預才能「恢復秩序」。

航運
展望2050:技術和勞動力成本變化將改變航運模式

未來將有更多技術運用於航運,提高貨運效率。同時,全球勞動力成本差異的降低將改變貿易模式,進而改變航運模式。

航運
全球集裝箱航運業冷靜應對疫情

疫情重創了集裝箱航運業的需求,但該行業比十年前更具韌性,新形成的價格紀律或許能夠避免惡性價格戰。

聯邦快遞:2020財年業績將受貿易戰拖累

聯邦快遞財報稱,在截至5月31日的第四財季中,公司淨虧損19.7億美元,而貿易不確定性將在2020財年繼續拖累其業務。

運輸
美國面臨的新「鐵路問題」

福魯哈爾:網路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鐵路。但主導網路的公司都是民營、逐利的實體,它們也存在壟斷問題。

自動化
自動化爲何沒有影響美國卡車司機需求?

邰蒂:從長遠來看,我們可能會看到機器人接管卡車駕駛室。但眼前真正嚴重的問題是人類卡車司機極度短缺。

卡車貨運業擁抱車載資訊服務

卡車貨運公司發現,車載資訊服務技術能夠用於實時遠距監控卡車效能和駕駛員表現,這種「資訊化」有助於充分利用資產。

交通
谷歌創辦人投資的「空中計程車」在紐西蘭祕密測試

賴利•佩吉以個人名義投資的Kitty Hawk從去年末開始測試自動飛行器Cora,並希望在未來推出空中計程車服務。

海航張偉亮:打造物流4.0,賦能實體經濟

「一帶一路」爲物流業帶來巨大機遇,海航搭建物流4.0模式,打造全球物流供應鏈樞紐,助力中國企業、中國貨物更好地走出去,助力實體經濟。

集裝箱航運業:波動性、不確定性和擾亂

在託運人促請承運人提高運費後,全球航運業有一些起色,但保護主義抬頭和運力過剩意味著,未來仍充滿變數。

製造業
短線觀點:亞洲企業忽視利潤率的惡果

亞洲有太多企業忽略利潤率而專注於銷售成長,它們的很大一部分利潤成長來自整體經濟成長所帶動的銷售擴張,而不良的利潤率紀律意味著企業很難真正賺到錢。

航運業陷入漩渦

自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以來,集裝箱運能一度難以滿足需求。但當2008年危機爆發以後,集裝箱運費暴跌,同時在繁榮時期訂購的新船隻持續交付,業內很多公司舉步維艱。

高鐵
中國高鐵偏愛英文操作手冊?

中國一直聲稱其高鐵技術具有自主產權,可最近有關「中國高鐵一號司機」李東曉的報導,卻透露出他和團隊把英文操作手冊翻譯成中文的資訊,頗有些耐人尋味。

高鐵
Lex專欄:不惜代價的中國高鐵

中國對高鐵的投資基本上與經濟成長保持了同步,四通八達的鐵路網路會爲中國帶來各種難以衡量的好處。問題在於,未來的高鐵投資是否會過度。

高鐵
中國高鐵能駛多快?

歐洲鐵路行業協會發布的調查表明,更廉價的中國產品有可能正在擠佔西方大型機車製造商的市場份額,但中國產品在技術、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重慶
重慶崛起最佳機遇

潘國平、黃承鋒:中國與東盟貿易區的貫通,印度洋戰略的實施,使重慶由對外開放的「三線」地區一躍而成「一線」地區。保障一個「暢通重慶」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