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中國

南韓造船廠加大拓展新業務

爲了對抗低迷的行業前景並尋求長期成長,南韓大型造船廠嘗試進軍風力渦輪機建造等綠色科技業,並希望進軍快速成長的海底石油開採設備市場。

數字時代的零售業

技術創新使消費者能夠輕鬆獲得更優購物體驗。零售商應從適應消費者心理變化以及發展價值主張的核心能力兩方面入手,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

航運業陷入漩渦

自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以來,集裝箱運能一度難以滿足需求。但當2008年危機爆發以後,集裝箱運費暴跌,同時在繁榮時期訂購的新船隻持續交付,業內很多公司舉步維艱。

英國快遞公司努力提高利潤

在英國,處於虧損狀態的快遞公司不在少數。這說明,將不斷攀升的在線零售收入轉化爲快遞公司的利潤並不容易。

宜家將發力電商

作爲全球最大的傢俱零售商,宜家雖然業務遍佈40個國家,但目前僅在其中的10個國家開展了電子商務,這家瑞典企業已決定擴大在線銷售,同時打造低成本的配送模式。

穿戴式設備助力UPS

UPS上週面向員工推出了一種新型「穿戴式」掃描系統,這種系統可加快包裹裝車速度,還可爲顧客提供更精確及時的跟蹤資訊。

徐水波:行政割據導致中國物流低效

中國電子商務急速發展,對物流提出高要求,而物流業現狀卻是高度分散、高成本、高能耗。中國傳化公路港物流有限公司總裁徐水波接受FT中文網專訪,談物流業發展瓶頸及怪相。

讓客戶覺得受重視

本地購買的一大樂趣是客戶得到認可與珍視。快遞服務商DHL嘗試在國際包裹投遞領域模仿這種體驗。爲此該公司正在升級全球客服中心。

人物:京東商城劉強東

在外人眼中,劉強東是個不顧風險、不計損失,只顧往前衝的鐵腕企業家。但用心觀察,你會發現事實恰好相反。他說,最初的失敗教會了自己如何謹慎經營一家企業。

斯洛維尼亞港口營運商瞄準亞洲

去年科佩爾港發往日本和中國的集裝箱貨運量達到近59萬TEU,較2010年成長24%。近年來航運公司開通了數條科佩爾港至亞洲的新航線,這樣的吸引力是該港口近期實現成長的關鍵因素。

Lex專欄:「乘坐慢船去中國」

弗蘭克•羅瑟寫過一首《乘坐滿船去中國》,而眼下許多集裝箱航運公司的確正在放慢進出中國的船速。他們的股東已經成爲大輸家,但航程終點還遙遙無期。

中東特色的上門服務

很少有網店發貨至中東,Shop & Ship專門爲消費者提供中轉式送貨上門服務,將阿拉伯消費者融入全球電商浪潮是樁有利可圖的生意。

電子商務對快遞業的挑戰

在電子商務崛起的同時,令人頭疼的住宅地址快件也越來越多。對快遞公司而言,這是個令人喜憂參半的趨勢,它既構成了挑戰,又帶來了機遇。

FT物流中國之二:「迴流」亦有風險

隨著中國工資上漲,許多西方企業重新評估自己的供應鏈,要麼將製造業務移至成本較低之處,要麼移至更靠近發達經濟體的地方,甚至撤回本土。

FT物流中國系列:全球化與物流

FT今起推出「物流中國」系列。開篇從中國兩個城市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物流說起,針對如何編織全球供應鏈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介紹各種解決方案。

分析:靠網店佔領中國市場

中國製造業成本不再低廉,這並非祕密。現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一些擁有新產品的外國企業正在遠離傳統零售管道,投身電子商務。

利豐
利豐:中國仍是高階消費品來源首選

全球最大消費品供應商利豐在報告強勁業績時稱,去年它在中國採購量成長24%,中國合同製造業並不像人們認爲的那樣「已經完蛋了」;美國消費復甦快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