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

藥物
美國淘汰動物測試,昭衍新藥前景受壓

在美國藥品監管機構宣佈藥物實驗新規後,這家提供外包臨牀研究服務的公司股價應聲暴跌。

如何從公司運作洞察關於集採的爭議

劉遠舉:醫生說藥不好,醫保部門說藥好,在有限的資訊下,普通人該如何理解其中的爭議呢?

德國
德國政府提出一項使大麻合法化的立法提案

如果這項立法提案獲得通過,德國將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麻合法化國家。

英國補充藥物庫存以備第二波新冠疫情

英國政府的招標公告列出46種不同藥物,包括用於重症監護和臨終患者的藥物,以及抗生素,總價值爲9600萬英鎊。

製藥公司將提高地塞米松產量

自牛津大學科學家試驗發現非專利藥地塞米松可以將重症新冠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以來,製藥公司準備增產該藥品。

研究:地塞米松可顯著降低新冠重症患者死亡率

英國科學家發現,這種非專利類固醇可將接上呼吸機的重症患者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將輸氧患者死亡率降低五分之一。

默克
默克新藥將誘使新冠病毒「錯誤突變」

這種口服的化合物名爲EIDD-2801,其作用原理是在新冠病毒的RNA遺傳物質中植入分子,由其引發一連串突變,最終殺死病毒。

印度製藥商指責中企抬高羥氯奎寧原料價格

印度製藥商Zydus Cadila稱與中國供應商間的一些現有合同未按其條款履行,但中企表示調整合同是因購買需求增多。

藥商
製藥商艾伯維放棄抗病毒藥專利權

這家美國製藥商將放棄一種正被研究用於治療COVID-19的複合藥物的專利,意味著其將對一種有望在新冠疫情期間暢銷的藥物放棄權益。

醫藥業
Lex專欄:靠中國市場收回新藥成本不容易

爲了進入中國藥品市場,製藥商接受了大幅降價。精明的中國相關部門以更美好的業務前景爲交換條件,自己先拿到紅利。

製藥業
歌禮吳勁梓:在中國製藥領域創業的機遇和挑戰

從海外大型製藥企業回國創業的吳勁梓兼具樂觀和雄心,他自認爲已具備所有必備條件,但也承認挑戰依然艱鉅。

健康
FT社評:應科學制定健康法規

在制定相關的商業法規時,感情用事和頑固政治觀點往往戰勝科學客觀的態度。有鑑於此,各國政府應以更科學的方式評估有關健康危害的各種證據。

中國醫療市場的挑戰

中國醫療體系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從獲取藥品的難易程度、藥品的價格和質量來衡量,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降低醫療成本和打擊賄賂方面,中國已有所行動。

Lex專欄:中國反壟斷法亮出利刃

中國監管機構對嬰兒奶粉市場和藥品市場展開調查,已給在華跨國企業帶來了降價壓力。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調查是否意味著中國將開始對外企啓動大規模反壟斷行動。

藥品
南韓人眼中的「胎盤膠囊」事件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院李成賢(南韓):源於中國的「胎盤膠囊」在南韓引起軒然大波,但這次韓媒主要抨擊的是扭曲的保健文化。

藥品
藥監局爲什麼靠不住?

中國財經評論人周克成:鉻超標膠囊事件,引發人們對藥品安全的新一輪恐慌。由藥監局來監管藥品安全問題,不但成效要比司法威懾來得差,還會有極大的負面效果。

食品藥品安全:誰能給我信心?

中國居民對公共安全狀況評估得分爲62.27分,食品藥品安全的評價較低(55.1分),成爲公共安全體系中的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