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業

Lex專欄:靠中國市場收回新藥成本不容易

爲了進入中國藥品市場,製藥商接受了大幅降價。精明的中國相關部門以更美好的業務前景爲交換條件,自己先拿到紅利。

爲了從中國1300億美元的藥品市場分得一杯羹,外國公司承受了沉重的成本。他們爲了讓藥品加入中國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提供了高達85%的折扣。就像其他任何拍賣一樣,在一場「逆向拍賣」中,很容易把自己的預算搞得緊張。

西方製藥集團將各自最新藥品的價格平均降低了61%,以換取它們加入中國國家醫保計劃提供報銷的2700種藥品的目錄。對於中國國家醫保計劃覆蓋的超過13億人,這些藥品成爲首選。

中國人在逐漸老齡化的同時,也越來越富裕。沒有一家跨國製藥商可以承受在市場競爭中觀望的代價。降價藥品來自默克(Merck)、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和羅氏(Roche)等集團。對羅氏來說,中國是一個關鍵的成長市場。這家瑞士公司的國際銷售額在2019年前9個月成長五分之一,主要來自中國市場的抗癌藥品銷售。

您已閱讀43%(346字),剩餘57%(4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