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放緩

中國可能推出什麼樣的刺激政策?

中國政府不太可能推出像以前那樣的大規模刺激方案,也更能容忍經濟放緩,但它仍可以在幾個方面將刺激加碼。

IMF下調全球成長預測並不預示衰退

多數經濟體的經濟活動下滑幅度相對較小。目前的經濟狀況還不至於像全球經濟衰退早期階段那樣糟。

中國各地面臨基礎設施支出下滑

過去十年,基礎設施投資成長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和就業的重要驅動力,如今它已跌至歷史低點。一大原因是中國控制債務水準。

在華跨國公司表現兩重天

中國經濟放緩之際,在華跨國企業的境況並不相同。面向消費者的行業受到的衝擊最大,能源和醫療行業表現強勁。

刺激政策效力減弱 中國成長放緩

官方數據顯示,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7.2%,是自2003年以來最疲軟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成長放緩至5.4%,低於預期。

全球經濟進入「同步放緩」階段

布魯金斯學會-FT全球經濟復甦追蹤指數顯示,去年秋天以來發達及新興經濟體的情緒指標和經濟數據一直在惡化。

中國經濟放緩影響全球

如今中國的經濟放緩已經從資本市場擴展到實體經濟,對全球的影響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得多。

中國汽車銷量28年來首次下滑

汽車總銷量去年下降2.8%,至2810萬輛,是1990年以來首次下降,令人擔憂中國汽車市場30年成長期即將結束。

世界經濟爲何如此脆弱?

沃爾夫:溫和的週期性經濟放緩並不令人擔憂,但不利的長期結構和週期背景將會增大任何短期波動的危險性。

如何應對下一場衰退?

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歷史證據表明,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幾率在未來三年正式陷入衰退。當下一場經濟衰退來臨時,美聯準很可能不會有太大降息空間。經濟學家需要重新評估自以爲已經瞭解的宏觀經濟政策,並開發新方法來思考波動和通膨。

新興市場的「中國心病」

新興市場的命運已經與中國的需求密不可分地連在一起。隨著中國經濟放緩,拉美多數國家的消費者信心急劇下挫,東南亞諸國情況雖相對樂觀,但也難免受到相應衝擊。

中國「新常態」面臨四大挑戰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將發生什麼轉變?這對於關心世界發展前景的人而言是最重要的問題。中國當前面臨成長模式轉變、成長放緩、與世界經濟對接和政治方面的四大主要挑戰。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如何予以應對,將產生全球性影響。

全球性經濟災難不大可能發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三類事件可能讓全球經濟遭遇災難:戰爭、通膨衝擊、金融危機。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重要的不在於是否會管理好這個世界,更爲重要的是能否避免災難。

國企
分析:中國重工業之困

自90年代以來,多年迅猛成長和國家支持的廉價信貸使中國經濟中很多部門積累沉重債務。近期,隨著煤炭、能源、鐵礦石和鋼材價格大幅下滑,重工業受到沉重打擊。

Lex專欄
Lex專欄:中國不再是亮點

中國成長放緩本身不是一個巨大意外。中國股市暴跌的連鎖反應已蔓延到全球,包括美國。考慮到許多美國企業在受益於中國成長的同時一直不願投資,這或許是咎由自取。

分析:俄羅斯難以擺脫中國放緩影響

對於人民幣近期的突然貶值,俄羅斯人只會聳聳肩,因爲盧布幾乎天天經歷這樣的波動。但隨著中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中國經濟放緩已並非輕易就能拋在腦後。

中國經濟放緩讓誰「最受傷」?

FT首席國際金融記者桑曉霓:經濟學家已指明,中國經濟放緩程度比官方數據更嚴重。但他們沒有點明的是,中國的貿易伙伴和製造業競爭對手,反而會因此面臨更大麻煩。

Lex專欄:中國股市潛力猶在

中國政府的救市努力看來尚未消除市場緊張情緒,而且投資者仍有很大獲利回吐空間。中國股市仍會因不成熟而容易波動,但其長期成長潛力依然保持不變。

不要期待新興經濟體迅速復甦

FT國際經濟編輯貝蒂:新興市場以前也經受過放緩甚至崩盤的考驗,但通常都會強勁復甦,然而,新興經濟體今天不可能重演過去的那種急劇反彈。

中國黯淡數據引發刺激政策預測

今年頭四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擴張12%,是2000年以來最低增幅。今年,中國幾乎肯定將錄得25年來最慢經濟成長。但從利好股市的視角看,這意味著政府可能將出臺更多穩成長措施。

中國需謹慎應對「新常態」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就像騎自行車,一旦車速減慢,車身就會開始搖晃。在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的狀態下實現減速,難度無疑更大。中國在駛向「新常態」的道路上,必須時刻警惕過剩產能和高額債務可能引發的經濟「熄火」。

信貸
中國也將成爲債癮受害者?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資產負債表很重要——這是席捲世界經濟的一場又一場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最大教訓。世界經濟已變得對信貸上癮,中國很可能成爲下一個受害者。

Lex專欄:中國降息乃務實之舉

有人認爲,中國央行此次降息的整體影響讓人擔憂,他們擔心中國政府喪失改革勇氣。但降息仍是務實之舉,爲經濟鋪好安全網,且不排除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