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業

中國網路平臺監管政策轉向 投資者心有餘悸

中國承諾將支持大型科技公司,持續兩年的監管行動貌似就要掉頭,但風險資本家和外國投資者仍持謹慎態度。

TCL
TCL的十一道年輪

周掌櫃:在順應國家意志調整產業結構和重構底層經濟邏輯基礎上,全球性領先科技製造公司如何重構全球本地化戰略成爲發展關鍵。TCL何以穿越週期逆勢成長?

上市
中國擬收緊國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規定

根據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規定草案(徵求意見稿),希望赴境外發售股票的公司將被要求向中國證監會備案。

公衆公司監管:從事後應急到事前合規

鄭志剛:監管機構用「事後應急式監管」代替原本應有的「事前合規監管」,使中國對新經濟企業監管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並付出昂貴的代價和學費。

疫情下的烏雲與金邊:2020網路大事盤點

閆曼:內外環境的雙重影響下,中國的網路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以下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幾大事件,回顧的同時對2021年趨勢也做些許預測。

年度辭彙:Techopoly

今年以來,科技行業一直在高歌猛進,即使大型科技公司面臨來自全球監管機構的威脅,但可以預見,「技術壟斷」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爲什麼100%的遠距工作在美國西海岸很普遍?

在舊金山工作,生活成本太高:一套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月租4000美元!解決辦法是在灣區找份工作,然後搬走。

德國新創企業呼喚股票期權

對於新創企業,股票期權遠非一種可有可無的福利,而是主要貨幣。然而在德國,通過股票期權方式讓員工參股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科技股
老牌科技股仍具吸引力

今年以來,微軟、蘋果等老牌科技股表現出色,讓一些把重心更多放在成長型科技股的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落後。

貿易戰陰影下的科技產品製造商

分析師們表示,科技行業是華盛頓打擊中國出口實力的最大潛在目標,而一些供應商正考慮將業務遷出中國。

連接起技術世界與真實世界

蘇萊曼:公衆對科技產業某些方面的擔憂不斷加劇,提醒我們應當重視技術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脫節。

誰來約束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權力?

福魯哈爾:科技巨擘們的權力越來越大,究竟是福還是禍?這一問題不僅在達沃斯論壇、也在美國政壇引起關注。

2018年科技業大走勢

主要成長引擎將是數字廣告、電子商務,以及全球IT界向「雲」的集體進軍。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抱負也會更明顯。

中美科技產業模式日漸趨同

中美兩國的科技企業都在迅猛發展,各自的發展之路,又都伴隨著與政治以及創辦人個性相關的計劃外事件。

分析:中國正在AI領域快速追趕

中國的自我定位是:在人工智慧領域成爲頭號快速追隨者。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正領導一場追趕的商業競賽。

智慧型手機有望再度讓人激動

iPhone問世十週年之際,下一個巨大進步將來自中國的小米。小米像蘋果一樣重視細節,並具有設計天賦。

下一批面臨科技威脅的行業

歲末年初,FT記者們展望未來5到10年,推測哪些行業將在科技挑戰之下縮水,甚至徹底消失。他們列出5個行業。

矽谷大佬該如何與川普總統共處?

布勞頓:矽谷曾與川普分歧頗深,但如今科技大佬們不僅要接受川普勝選的現實,還要嘗試與其共處,這很像是一場修行。

矽谷
矽谷之謎與中國式創新的「反噬」

矽谷模式能否在中國複製?國外網路公司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生存?這些疑問懸於每個希望在中國市場開疆拓土的矽谷公司心頭。

創新
中國總理的達佛斯敘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李克強達佛斯演講有何資訊量?鼓勵創新能否挽救中國經濟?監管者喊話鼓勵信心是高難度策略。中國的應急計劃,只有更多公開討論之後,纔有可能形成與完善。

投資者擔憂科技行業前景

美國股市上週五暴跌,重創科技股。投資者表示,那些依靠成長前景獲得較高估值的公司,可能會遭遇股市逆轉對科技行業的最嚴重影響。

大停滯
美國大停滯與中國機遇

阿里巴巴副總裁塗子沛:暢銷書《大停滯》認爲,美國經濟自1970年代就陷入停滯,我卻不能完全贊同。技術瓶頸的突破已讓停滯進入尾聲,而後發優勢能讓中國直接進入技術新時代。

駭客
走進主流商業的駭客馬拉松

一度只面向編程人員的駭客馬拉松,因其提倡實幹、快速創新、關注結果的精神特質,受到一般企業的追捧,如今已經轉化爲一種主流的商業手段。

Lex專欄:別再忽略IT類股票

科技行業的利潤在飆升,但股價卻沒有什麼起色,因爲市場至今仍不敢相信這個行業正在迅速復甦。如果全球經濟不出現雙底衰退,科技股應該引來更多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