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滴滴出行赴美上市「後一天」的7月2日,國家網信辦發佈公告稱對滴滴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受此訊息影響,滴滴當日股價大跌超5%。包括Rosen等在內的四家美國律師事務所發起對滴滴圍繞上市風險評估不足的集體訴訟。滴滴目前在國內政府監管和國外股東訴訟的「內外夾擊」下發展陷入空前的困境。
無獨有偶。就在螞蟻科技在2020年11月在A股科創板和港交所即將「同步上市」的「前一天」,由於外部監管環境的變化,有望成爲全球最大IPO的螞蟻「暫停上市」。此後不久,螞蟻啓動有1000萬人參與認購的戰略配售基金的退款,而何時重啓上市目前仍遙遙無期。
無論提供金融服務,必然關聯國家嚴加防範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螞蟻,還是提供出行服務,必然涉及數據安全,甚至所謂「國家安全」的滴滴都是網路時代新經濟企業的典範,對理論和實踐更多停留在對傳統產業總結的監管實踐無疑構成巨大挑戰,當然需要選擇適合的視窗期儘快確立良好的監管規範。然而,由於在監管操作策略選擇上,相關監管機構用「事後應急式的監管」代替原本應有的「事前合規監管」,使中國對新經濟企業監管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付出了十分昂貴的代價和學費,乃至於業界有「螞蟻上市前一天,滴滴上市後一天」的說法。
您已閱讀12%(508字),剩餘88%(38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