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

祕魯學者桑伯恩:錢凱港是祕魯的驕傲,中國人需要更多瞭解拉美

祕魯太平洋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系教授桑伯恩表示,祕魯人對錢凱多功能港口碼頭抱有很高期望,它可能帶來廣泛的新商業機會。

美國智庫:中國對拉美港口擁有巨大影響力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中國企業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建成或運營著31個在役港口,數量遠超先前預期。

貿易
被起重機掐住脖子的美國港口

Jason Li:在沒有自然需求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的投資也好,加競爭對手的關稅也好,都不足以說爲美國港口起重機行業提供足夠的動力

航運
擴大汽車運輸船隊有可能加劇港口擁堵

華輪威爾森執行長克里斯托弗森表示,汽車航運能力將在三年內增加42%。

進口的中國汽車猛增 歐洲港口變「停車場」

港口和汽車行業高階主管指出,中國電動汽車的堆積是造成歐洲港口擁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香港
勿讓香港港口的命運在香港身上重演

Jason Li:2023年香港港口吞吐量大減,實屬預料之中。當前應當留意的是,如何不讓這樣的命運在空運,乃至整個香港社會身上重演。

香港港口丟失生意

根據諮詢公司的數據,去年香港集裝箱吞吐量下降14%,這是去年世界各大港口中最大的降幅。目前香港是世界第十大港口。

航運業
全球航運業的「特斯拉時刻」

康士伯數字全球CEO表示,未來無人船在貨運、科研、軍事等方面具有很廣闊前景。但想在短時間裏像汽車產業一樣經歷翻天覆地變化,還存在挑戰和困難。

德國重新審查中遠入股漢堡集裝箱碼頭交易

德國經濟部表示,在托勒奧特碼頭被歸類爲關鍵基礎設施之後,允許中遠收購該碼頭股權的決定將被重新評估。

德國放行中資入股漢堡港交易

德國政府已同意讓中遠海運港口收購德國最大海港的部分股權,這一決定在德國議員中引發分歧,並招致歐盟的批評。

德國聯合政府就中遠海運入股漢堡碼頭髮生分歧

綠黨和自民黨反對將基礎設施賣給中國公司,敦促蕭茲別「重蹈覆轍」。總理府已要求各部門尋求一個妥協方案。

中國否認建軍事基地網路,西方疑慮與日俱增

中國正在構建一個由海外港口設施組成的網路,以保護其日益成長的全球利益。

供應鏈
杜拜環球港務:供應鏈問題可能持續兩年

杜拜環球港務董事長表示,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製造業太依賴中國是全球供應鏈的一個弱點,其生產和勞動力成本飆升是一大問題。

供應鏈
等待遊戲:世界上最嚴重的港口延誤在哪裏?

從深圳到洛杉磯,風暴、新冠和勞動力短缺正在造成混亂。

航運
分析:航運成本漲得更猛了

從亞洲向歐洲發貨的運價飆升在最近幾個月格外迅猛,而這可能反映了整個海運市場的廣泛通膨趨勢,而不是個別瓶頸。

黎巴嫩
黎巴嫩法官就港口爆炸起訴總理

負責調查8月貝魯特港口災難性爆炸事件的法官指控該國看守總理和三名前部長犯有翫忽職守罪,造成數百人死亡。

航運
展望2050:技術和勞動力成本變化將改變航運模式

未來將有更多技術運用於航運,提高貨運效率。同時,全球勞動力成本差異的降低將改變貿易模式,進而改變航運模式。

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球港口業務

新冠疫情迫使中國工廠關閉,這對全球經濟造成連鎖反應,很多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大幅減少。

中國加快海外港口併購步伐

中國今年加強了對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控制,但與「新絲路」相關的海外交易受到鼓勵,此類投資多數由國企進行。

航運業
中國力爭成爲全球航運業「老大」

中企巨資收購航運公司和海外港口,凸顯中國在全球控制戰略資產的長期目標勝過了短期削減債務負擔的願望。

中國積極佈局「藍色經濟通道」

過去一年裏中國對境外港口項目投資翻番,達到200億美元,這些港口均靠近中國在6月提出的三條關鍵海上航線。

港口
廣州港口挑戰香港地位

香港擔心自己或許會失去世界第三大港口的地位,尤其擔憂來自廣州的競爭。廣州目前雖是世界第七大集裝箱港口,但近來在南沙港等四個口岸的助力下,發展速度非常快。

香港
Lex專欄:香港港口罷工突顯成本壓力

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工人的罷工鬥爭已進入第四周,罷工者上週末在李嘉誠家門口舉行抗議,認爲他對此負有責任。

巴西
巴西阿蘇港:通向中國

明年投入使用的阿蘇港將成爲美洲最大港口,爲往來於中國和巴西的超大型礦砂船服務,並吸引總計400億美元的投資。

Lex專欄:和記黃埔的一箭雙鵰

和記黃埔將旗下珠江三角洲港口資產剝離至一家企業信託公司並赴新加坡上市,不僅能夠提升其港口業務評級,還能緩解它現金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