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金融

下一個十年:中國的傳銷盛世?

張林:善心匯的出現並非偶然,轉型期國民理性不足,傳銷執法的扭曲和漏洞等因素,意味著傳銷時代或許剛剛到來。

吳英
吳英案遠未結束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吳英案一再掀起波瀾,因民衆關注司法底線能否守住。此次吳英資產處置則是一次檢驗政府誠信和法治尊嚴的機會。

中國銀行業面臨新的競爭

中國政府承諾允許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中金公司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政府希望形成一個「由多元化金融機構組成的競爭性金融體系。」

溫州金改的遺憾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溫州正面對艱深金融改革難以到位的窘境,最新通過的民間融資管理法規令人意識到,即使是中國市場經濟的聖地,也飽受金融無效之苦。

中國民營銀行仍挑戰重重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蔡浩:自金融國十條頒布以來,中國各地民間資本掀起了民營銀行申辦熱潮。不過,民營銀行的建立和發展,恐不像市場反應的那麼樂觀。

吳英
吳英案不應到此爲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吳英案未完結,而民間金融監管也依然如一團亂麻。面對利率與匯率市場化的大課題,以及擴大直接融資的要求,監管層既無能力也懶得花費太多心思。

從打車難談民間金融改革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黑車現象的產生與民間金融有很多類似之處,其根源在於現有金融體系服務不足;原則應宜疏不宜堵,關鍵是開放民營銀行。

吳英
吳英案第三季的四點希望

中國財經評論員楊國英:吳英案正向第三季演化,而對於開放之勢已明的民間金融而言,強化 「事前監管」,則更會有效減少未來類似的「事後處罰」。

分析:試驗區提速中國金融改革

FT中文網財經評論員徐瑾:溫州之後,深圳再傳金融創新,神州掀起新一輪金融試驗區熱潮。特區這一中國特色形態能否破冰金融改革?金融深化對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意義幾何?

A股大跌:壞訊息與好訊息

FT中文網財經評論員徐瑾:A股出現年內最大跌幅,原因何在?市場變動源自利好與利空交際,也是經濟放緩與政策放鬆的競走,下一步或應關注基本面的重大改革舉措。

分析:人人貸,人人愛?

在既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又不敢借高利貸的情況下,人人貸爲借款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然而,這種貸款形式的安全性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吳英案
是誰要吳英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對吳英的死刑判決是制度性行爲,無論是投機倒把罪、貪汙行賄罪,還是集資詐騙罪,其核心主題在於探索如何全面遏制現行體制外的民間金融業。(編者注:本文是吳曉波在完成《浩蕩兩千年》一書後恢復本專欄寫作的第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