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匯的出現並非偶然。尤其是對於在中國城市裏生活的人來說,恐怕大多數人身邊總有那麼一兩個親朋熟人,正在從事傳銷或者類似傳銷的行當,有的是某個產品的層層代理,有的是階梯分紅的基金平臺,還有的是加盟返利的商業項目。這些大大小小的平臺、網路、項目或明或暗,無孔不入,生機勃勃,匯聚成一個卷挾數千萬人的灰色地帶。這是一個屬於傳銷的美好時代,再盛行十年也毫不誇張。可是,我們真的弄清背後的原因了嗎?
當遠在廣西的魏律師以諮詢「消費經濟」問題找到筆者時,他正在積極地爲一些傳銷參與人士代理官司。他向我展示了幾個人數過千的電話羣組,這些羣組的電話號碼的前六位數是相同的,而根據現行的通訊管理辦法,建立這樣的通訊羣組是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嚴格許可的。除此之外還有若干關於資本運作的正式出版書籍、地方官員參加傳銷宣傳的影片。魏律師想要求證的是,以人口聚集爲手段,並通過聚集人口的本地化「消費」來促進經濟發展有沒有道理,政府對此的支持有無道理。
如果當地政府部門一邊以消費經濟的理由支持以人拉人的傳銷組織發展,而另一邊又以傳銷的理由將參與者抓進監獄,算不算是冤案?魏律師的另外一個推斷是,地方執法部門或許也並沒有真正打擊傳銷的激勵,而是希望能夠不斷地抓到傳銷頭目,因爲總能從他們鉢滿盆盈的收入裏獲得一些什麼,然後還可以指望新的頭目形成,以待下一次「收割」。
您已閱讀22%(564字),剩餘78%(19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