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民營銀行

中國民營銀行仍挑戰重重

徽商銀行金融市場部蔡浩:自金融國十條頒布以來,中國各地民間資本掀起了民營銀行申辦熱潮。不過,民營銀行的建立和發展,恐不像市場反應的那麼樂觀。

自7月初金融國十條頒布以來,中國各地民資掀起了民營銀行申辦熱潮。8月15日,「蘇南銀行」的名稱被中國國家工商總局覈准。8月21日,蘇寧雲商宣佈設立蘇寧銀行。9月17號,媒體報導,安徽即將成立首家民營銀行合肥銀行。此外,包括國內網路巨擘在內,已有數十家企業計劃申請民營銀行。民間資本熱情高漲的同時,管理層也相當配合,9月13日,全國首份地方版《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簡稱《辦法》)已完成報至中國銀監會,並被其列爲「範本」,成爲制定全國版細則的重要參考。一時間,民營銀行申請者多如過江之鯽。不過,儘管民間資本對其趨之若鶩,但民營銀行的建立和發展,恐不像市場反應的那麼樂觀。

作爲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組織部分,成立民營銀行固然有著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提高金融服務質量等優點,對於打破金融壟斷、推進包容性金融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銀行與普通企業畢竟大不相同,在經營倫理、股權組成、風險控制和發展前景等方面,民營銀行的發起者及打算參股的企業法人股東都會面臨不小挑戰。

在經營倫理上,作爲民營銀行企業法人的股東,多半信奉的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理念,但這並不適用於銀行。銀行相較一般企業具有更重大的社會責任和影響,其核心問題,不在於本身盈利的多少,而在於其儲戶的存款安全以及對社會穩定的影響。這要求民營銀行的所有者和經營者要轉變觀念,把關注的對象從單純的股東(stockholder),變成更爲廣泛的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包括其存貸款客戶、僱員、股東和所服務的社區等。只有樹立起這種經營倫理,才能逐漸減輕國人對國內民企老闆動輒捲款跑路現象的顧慮。

您已閱讀37%(689字),剩餘63%(11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