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

張五常教授的「再通膨」建議,爲什麼引來那麼多批評?

夏春:張五常撰文《從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看今天的經濟情況》,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不少經濟學家參與討論,批評意見居多。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投資
金錢能購買快樂麼?

伍治堅:金錢和快樂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兩篇同樣高質量的研究,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到底哪個結論才更有道理?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勞動收入減少10%

國際勞工組織的計算顯示,今年前9個月全球勞動收入下降逾10%,窮國勞動者受到的影響比以往經濟低迷時期要大得多。

月收入低於1千:是收入低還是物價貴?

胡月曉:6億人月均收入1000元,全國人均年可支配所得是3萬元,如何解讀?月均千元如何變成低收入?低收入如何提高消費?

全球性疫情能降低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嗎?

夏春:爲了防止疫情的危害,中國政府應更多采取自下而上針對受困家庭的精準救助方式,以降低日益擴大的收入與財富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如何影響精神健康?

邰蒂:《內在層次》一書展示了精神健康與收入不平等的關聯,指出不平等的社會中人們不止生理上疾病纏身,心理上也受到影響。

收入
太太工資高值得掩飾嗎?

研究人員發現,夫妻都會誇大丈夫工資、低報妻子工資,尤其令人驚訝的是,收入較高的女性往往比丈夫本人更愛誇大他的收入。

日益強大的美國大企業擠壓勞動者收入

隨著盈利豐厚的大企業的支配地位日益增強,員工從經濟蛋糕中分得的部分越來越小,從而加劇了收入不平等。

中國消費者購買力日益增強

今年上半年中國家庭實際可支配所得成長7.3%,超過同期經濟擴張速度,而且不只是收入水準提高,收入分配也在改善。

數位化
科技企業如何爲緩解不平等做貢獻?

福魯哈爾:數字時代科技企業獲利最多,創造就業最少。它們應參與建設更廣泛的經濟生態系統,以防止經濟與政治極化。

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利弊談

FT專欄作家哈福德:有人認爲,無差別地直接給每個人錢,能夠幫助那些因全球化和技術變革而陷入困境的人。但這個方案帶來的麻煩可能不會少。

成功
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爲最富有的1%嗎?

FT專欄作家庫柏:剛獲得諾貝兒經濟學獎的安格斯•迪頓認爲,有一種「情感幸福」,並不要求很高的收入。其實,收入最高的1%人羣的生活並不值得羨慕。

金錢
官方調查:金錢能夠買來幸福

英國國家統計局對調查數據分析得出,隨著家庭財富水準上升,生活滿意度、價值感以及幸福感會提升,憂慮會減少。但房地產的增加不會帶來幸福感的顯著上升。

貧困
極端貧困

你知道什麼是極端貧困(extreme poverty)嗎?

收入
收入不公有法可解?

FT專欄作家哈福德:通過明確參考指標,考察導致不公平產生的內在原因,改革收入二次分配製度以及注重細節,或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不公問題。

我如何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中國家庭金融調查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微觀的中國家庭資產分佈現狀,目的在於爲學術和政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畸高的中國「人情債」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在中國,傳統的「人情往來」已演化爲壓在大眾頭上的一座大山,成了被強制消費的「奢侈品」。收入水準最低的城市家庭,人情支出竟佔其總收入的45.1%!

再論中國居民資產之謎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杰:針對本人對《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的質疑,甘犁教授的回應澄清了因報告未完全公開的部分疑問,但仍有三大焦點有待釐清。

正確估算中國居民資產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引發關注,陳杰曾在FT中文網撰文,質疑其結論可能高估城鄉居民家庭總資產淨值;該報告組負責人甘犁今日亦爲FT中文網撰文,針對陳杰質疑做出回應。

中國居民資產之謎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杰:中國居民淨資產總值再度引起熱議,筆者認爲《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2012》雖爲了解中國居民金融資產概況做了開創性工作,但結論有較大的可質疑之處。

中國各地再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北京和深圳兩地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很可能再次拉開地方政府競相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序幕。但一些觀察家警告,此舉可能導致中小企業大量倒閉。

中國如何避免成長陷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餘淼傑:一國步入中等收入階段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自然資源日益稀缺,經濟很容易從此徘徊不前。能否提升產業價值鏈,將成爲成敗關鍵。

貧困
如何衡量貧困?

牛津大學貧困與人類發展中心主任阿爾凱爾和經濟學家同事福斯特共同設計的測量方法,利用各國國家統計機構採集的家庭調查數據,對貧困的意義進行深入洞察。

華爾街
改造華爾街

美國前勞工部長賴克:金融危機爆發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華盛頓幾乎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防止危機重演。華爾街與普通美國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這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