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

科技企業如何爲緩解不平等做貢獻?

福魯哈爾:數字時代科技企業獲利最多,創造就業最少。它們應參與建設更廣泛的經濟生態系統,以防止經濟與政治極化。

壟斷力量是不是股票市場保持近10年牛市的原因之一?這是我最近開始思考的一個問題,因爲,美聯準沒有加快升息步伐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薪資上漲停滯。在通膨支撐下升息,是刺破市場泡沫最可靠的手段之一。然而,許多經濟學家認爲,儘管失業率接近危機前的低點,但薪資成長——推升通膨的典型因素——仍然不溫不火的原因之一是,搶走人們飯碗的技術本身。

僅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行業的工資出現強勁成長,其中包括金融和信息技術(IT)行業。但是他們創造的就業崗位相對較少。金融行業在所有公司利潤總額中的佔比爲25%,但創造的就業崗位的佔比只有4%,因爲它處在交易雙方中間的位置,收取多少佣金是它說了算。同時,財富和權力繼續向科技行業集中,在利潤率達到或超過25%的所有美國企業中,逾一半是科技公司。然而,今天的科技巨擘——Facebook、谷歌(Google)和亞馬遜(Amazon)——創造的就業崗位不僅遠少於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或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等老牌工業巨擘,而且也比不上IBM或微軟(Microsoft)等上一代科技企業。

更爲重要的是,控制美國企業大部分財富的不是爲數不多的頂尖行業,而是少數頂級公司。盈利能力最強的10%美國公司的盈利是普通公司平均水準的8倍。上世紀九十年代,這個數值僅爲3倍。那些盈利能力超強的公司向員工支付很高的薪酬,但其競爭對手沒有能力提供相同的待遇。事實上,總部設在波恩的勞動經濟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Labor Economics)的研究結果表明,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個體勞動者之間的薪酬差距並非緣於公司內部,而是緣於公司間的薪酬差距。另一項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經濟表現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的研究顯示,頂級公司與其他公司之間的薪酬差距是造成美國社會大部分薪酬不平等的原因。

您已閱讀40%(799字),剩餘60%(11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