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張五常教授的「再通膨」建議,爲什麼引來那麼多批評?

夏春:張五常撰文《從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看今天的經濟情況》,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不少經濟學家參與討論,批評意見居多。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從今年2月開始,中國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速就跌破2%,出現「反通膨」現象,並且在7月,10月,11月出現負成長,我在之前的文章裏就說過,「通縮」比「通膨」可怕,目前經濟政策環境下,通縮難以避免,而且會維持比較長的時間。

也正因爲擔心通縮,88歲的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撰文《從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理論看今天的經濟情況》,提出「在不約束樓價之外,中國的央行要儘快把通膨的年率推到6%左右,然後調校到4%,再跟著是讓這4%的通膨率持續到經濟的整體有全面性的可觀發展。」

我在1994年開始閱讀張教授的文章,我曾經任教的香港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也是張教授一手創立的。所以我非常熟悉他的行文風格,讀完他這篇寫得並不嚴謹的文章後沒有特別在意。但超乎我意料的是,這篇文章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一些年輕和資深的經濟學家參與了討論,批評意見居多。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您已閱讀24%(372字),剩餘76%(11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