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

開放是衡量強國心態與能力的重要指標

趙磊:開放能夠使一國始終保持極強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能夠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心態。開放是必選項,不是可選項。

中國調整招商引資政策,但仍需向美國學習

王英良:中國的招商有很多需要向美國學習,比如全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參與、將招商引資提升到國家經濟外交層面、突出企業家主體地位等。

外資
中國應如何有效吸引跨國直接投資?

王英良:目前中國真正需要做的是讓跨國公司看到各級政府的真誠善意和親商態度,以及推動營商環境優化的實際手段。

每週時事分析:「二十大」結束後中國連發兩文促經濟發展

曹辛:調整對外商的抗疫政策,實行中國在疫情期間執行過的「快捷通道」類的「有所區別」的政策,是穩住一切並擴大外資規模和質量的關鍵。

每週時事分析:「二十大」後,中國將如何與世界互動?

曹辛:中國當前正呈現出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理念與新形式對外開放並存的狀態,「二十大」報告中也發出了對外開放的新信號。

鄭永年:中國需要構建長久開放的制度環境

鄭永年受訪表示,發展海洋經濟是整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戰略問題,堅持更深度的開放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高水準對外開放落下先手棋

程實、王宇哲: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爲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前沿、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政府市場良性互動的示範區、雙循環發力的踐行地。

法律
融入全球化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商法制度?

王英良:國際商業環境會影響到中國跨國公司以及特定公司的決策,但未必會反饋到中國政府既定的立法議程中。

內循環
經濟內外循環形成的歷史、現狀和政策轉向(下)

馬曉野:歷史告訴我們,外資政策催化著兩個循環的融合,對化解兩個平行市場衝突方面有過重要的另類貢獻。如今如何處理外資這個跨牆的梯階?

銀行
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利弊

佩蒂斯:儘管對外開放中國金融市場可能會提振流動性和價格,但代價是削弱銀行業穩定,導致中國更容易受到境外金融擾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