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以來,中國加快走向海洋的步伐。一方面是近代之後,世界貿易越來越依賴於海洋,海洋經濟成爲拓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人類進入海洋經濟時代,走向海洋成爲必然;另一方面日益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挑戰,「修昔底德陷阱」及其背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擔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調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中日在東海的爭端,南海諸島及其沿海地區的歸屬問題等等。與其他海洋大國一樣,中國成爲海洋大國、海洋強國還需要通過諸多「大考」。
在此背景下,避免「明朝陷阱」對於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作爲最早進入海洋的國家力量,明朝有著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技術,最有條件成爲海洋大國,但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國失去了一次成爲海洋大國的最好機遇。與之相反,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的發展成爲「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祕訣之一。在今天的國際國內變局下,堅持開放,推動更高水準開放,體現了中國當代領導層的歷史眼光和戰略定力,如何行動則需要整個社會的思想解放。
FT中文網就相關內容影片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鄭永年教授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是全球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長年致力於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
您已閱讀9%(551字),剩餘91%(58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