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調整招商引資政策,但仍需向美國學習

王英良:中國的招商有很多需要向美國學習,比如全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參與、將招商引資提升到國家經濟外交層面、突出企業家主體地位等。

疫情三年期間,國際市場人、財、物、智等要素流通受到極大阻礙,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由於各方均缺少應對經驗,中國政府實施了隔離以及城市封控,由此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實施撤資。國際上的一些聲音因此而指責中國營商環境,唱衰中國外資政策。「兩會」後,中國推出了一系列穩外資的政策,繼續擴大改革開發,通過舉辦重量級論壇,推動外資對華增信釋疑,凝聚人氣人心,以提振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的信心。中國在先前沒有國家層面的招商引資盛會(儘管存在上海進博會,但主題是「進口」),而最近中國舉辦的兩場論壇峯會均表明,中國高層開始有意識地參與到對全球頭部跨國公司的爭奪和羈縻中。

總體看,儘管經歷深刻的挑戰,但外資尤其是頭部跨國公司依然保持對中國的信心。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成長40.4%,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成長62.8%,高技術製造業成長74.5%,高技術服務業成長59.6%。對跨國公司而言,對外直接投資通常是一種戰略性投資,需要動員諸多要素,進行資本與市場的對接,是典型的「用腳投票」。本質上講,實施特定的直接投資是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和營商環境的一種信任。在疫情後,中國政府依據形勢,重新審視調整本國的外資政策,並在鞏固存量外資、吸引增量外資方面實現創新。

在弱全球化時代,關鍵性外部投資能夠在較短時期內完善一國產業鏈,各國對頭部跨國投資的激烈爭奪旨在夯實、鞏固、抬升本國在全球產業鏈條上的地位。在全球競爭新環境下,中國著力在吸引外資上發力。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於3月25至27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論壇主題爲「經濟復甦:機遇與合作」,有安聯保險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貝特(外方主席)、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力拓集團執行長石道成、波士頓諮詢全球名譽主席博克納、黑石集團董事長執行長聯合創辦人蘇世民、株式會社日立集團會長東原敏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阿克塞爾•馮•託森伯格等重量級人物同時出席併發言,可謂盛況空前。大家表示,新冠疫情暴發後,時隔三年重返中國倍感振奮,讚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這是中國政府在對外招商方議題上展現出的最大規模的對全球頭部跨國公司的動員。總體上,這些企業家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

您已閱讀28%(950字),剩餘72%(24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