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

新興市場降低對外國銀行貸款依賴

國際結算銀行報告顯示,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對外國銀行貸款依賴度降低,但貸款來源國集中度上升,使其面臨新的風險。

貿易戰將阻礙美資銀行在華擴張

隨著美中貿易戰升級,人們預感到,華爾街可能遭受池魚之殃——美國大型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擴張計劃將被打亂。

中國
外資銀行對中國放貸上半年創新高

中國的去槓桿化努力導致國內信貸條件趨緊,推動企業借款人把目光投向境外,而外資銀行則希望憑藉亞洲實現業務成長。

外資銀行不應坐等「自貿區紅利」

安永大中華區合夥人陳凱:上海自貿區並非傳統意義的「經濟開發區」。自貿區內的外資銀行不能只被動等待優惠政策,而應當主動尋找政策、管道、顧客等方面的機遇。

利率市場化爲外資銀行帶來機遇

安永主管合夥人蔡鑑昌: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十年市場份額僅增0.32%。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也許能爲外資銀行帶來穩定的盈利引擎和彈性商業模式。

中國提高外資銀行准入門檻

中國在大幅提高外資銀行准入門檻的同時,也對它們在國內市場銷售債券、發行信用卡以及向內地客戶發行海外投資產品等事項做出了明確規定。

印度
印度開放銀行業步伐過小過慢

印度十年來首次計劃發放新銀行牌照,有望爲該國銀行業注入亟需的新鮮血液,但新牌照只有四五張,發放速度也過於拖沓。

銀行
Lex專欄:外資銀行賠本賺吆喝?

在亞洲的金融中心,有很多關於銀行家走遍中國各地、提供大量諮詢服務卻不要求報酬的故事。的確,建立客戶關係需要時間。但也是時候考慮成本收益目標了。

外資金融機構可能大舉重返中國

中國安邦:中國的金融改革將使得外資行的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也將令中國市場更具有吸引力。有鑑於此,外資行極可能大規模重返中國,分享中國的經濟成長。

分析:花旗浦發分手凸顯銀行業變局

FT中文網財經評論員徐瑾:花旗浦發分手,並不意味著外資淡出,而代表遊戲規則的改寫。伴隨著金融改革深化,中國銀行業「低垂之果」已採擷一空,中外銀行都面臨全新挑戰。

銀行業
中國IPO市場:外資銀行難有作爲

最近5年,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IPO市場,然而,在中國內地的各家證券交易所,從2009年以來,高盛沒承銷過一宗IPO。問題出在哪裏?

在華外資銀行着眼於未來

中國據稱有望在2023年取代美國,成爲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業市場。儘管外資銀行面臨種種制約,但受未來潛力的吸引,它們仍努力開拓在華業務。

Lex專欄:外資醞釀再次入股中資銀行?

以往經歷證明,對在華外資銀行來說,與其費力開展經營,不如入股中資銀行。比如,滙豐在中國的45億美元投資已增值至200億美元,令該行中國業務的年利潤相形見絀。

外資銀行給中國帶來什麼?

外資銀行的戰略性投資,幫助了中國銀行業的資本重組和風險管理。但西方銀行在危機後拋售股份的行爲,讓人們懷疑,它們並非真的致力於在華髮展。

衍生品
分析:中國衍生品規則變化的影響

中國監管機構最近幾個月關閉了外資銀行從離岸部門向中國出售衍生品的主要通道,清理了投機性交易。此舉對中國公司、外國銀行、中國資本市場的演變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都有重大影響。

銀監會
中國銀監會不敢「放鬆」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在經濟徹底走出危機前(按照劉明康的估計,這一天還遠未到來),中國銀行監管者的神經還難以放鬆。

衍生品
分析:中國調查衍生品虧損

中國國資委宣佈,將支持國企運用法律手段解除與外資銀行簽訂的衍生品合約。外界猜測,此舉是對西方銀行的一次警告。

外資銀行與龍共舞

近來,包括美銀在內的一系列海外金融機構在鎖定期滿後,立即減持所持中資銀行股份。在很大程度上,這是由於外資銀行亟需資金,但此類舉措讓中國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