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不應坐等「自貿區紅利」

安永大中華區合夥人陳凱:上海自貿區並非傳統意義的「經濟開發區」。自貿區內的外資銀行不能只被動等待優惠政策,而應當主動尋找政策、管道、顧客等方面的機遇。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的發展一直作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而受到全世界的矚目。根據英國《銀行家》雜誌發表的2013年世界銀行排名,中資銀行在前十名中就佔有4家。但是,中國銀行業中的另一個板塊外資銀行,一直以來發展卻相對緩慢。外資銀行的資產規模長期徘徊在中國銀行業總資產比率2%左右,許多外資銀行對於如何在中國金融市場取得突破煩惱不已。

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 的成立,給衆多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拓展帶來了新的「中國夢」。自貿區的國家戰略的定位、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政府試圖在自貿區中推行的各種金融改革,讓外資銀行看到了終於可以發揮其國際網路、產品設計和風險管理方面優勢的機遇。根據安永在2013年下半年對38家中國外資銀行高階主管的調研,絕大多數外資銀行都認爲自貿區的建立會爲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上海自貿區已過完一週歲的生日,區內的各項建設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本文旨在根據自貿區現階段的發展現狀,分析外資銀行在自貿區的成長的機遇以及伴隨而來的挑戰,並提出一些洞察和提議。

您已閱讀11%(450字),剩餘89%(36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