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多數國家來說,其銀行和足球隊的表現存在著直接關聯:表現得都相當差勁。但這種規律不適用於中國。作爲全球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中國無緣本屆世界盃,但所有人都想從中國銀行業分得一杯羹。渣打(Standard Chartered)已經與中國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結成聯盟。滙豐(HSBC)正迴歸其亞洲根源,將執行長遷往香港,還開設了中國內地的第100家分行。現在,滙豐正醞釀在上海上市。
可是,外資銀行在中國只能扮演小角色。擁有150年在華經營歷史的渣打,去年在那裏僅實現2.80億美元稅前利潤,還不如該行在發達市場的年度利潤增量。滙豐在華業務的利潤達到16億美元,相當可觀,但與之前兩年持平,而且在根本基礎上還不到該行全球利潤的八分之一。整體而言,外資銀行在華放貸額2009年上半年有所下降,而本土銀行的資產在2009年增加了四分之一。預計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區區2%的份額今年仍將原地踏步。
部分原因是外資銀行受到夾擊:一面是本土銀行更有力的競爭,另一面是嚴厲的監管。下月農行上市後,中國將擁有四大部分私有化的銀行,這些銀行都在改進自己的產品。與此同時,外資銀行不得不費力爭取資金(大量資金仍須來自海外的母行),並滿足嚴格的監管要求,比如到明年達到75%的貸存比。難怪入股中資銀行的選擇重新出現在議程之上。以往的經歷證明,與費力運營辛苦掙來的資產相比,這是一條更快捷的致富途徑。像皇家蘇格蘭銀行(RBS)那樣在困境中被迫出售此類股份的賣家,或許不同意這種說法,但滙豐在中國的45億美元投資,在過去幾年間已增值至200億美元,使該行2009年在華實現的16億美元利潤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