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騷亂

歐元區
2011:憤怒之年?

FT專欄作家吉狄恩•拉赫曼:阿拉伯之春、雅典抗議、馬德里靜坐、倫敦騷亂、印度絕食……2011年正成爲全球憤怒之年。但是,這一模式存在著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外——那就是美國。

倫敦市長反對封鎖社群網站

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主張,應保持社群媒體網站的開放,在公共秩序混亂時期爲警方提供資訊。

從小混混到創業者

瑞安•布萊爾:能夠製造大麻煩的人,也是能夠解決大麻煩的人,解決方法就是自主創業。我們要駕馭這種騷動,不然,我們社會中最聰明的年輕人就會不走正道。

卡麥隆
分析:卡麥隆面臨的挑戰

FT記者布利茨:卡麥隆擅長危機管理,制定長期戰略時,卻經常畏縮不前。他能夠利用關於英格蘭城市騷亂的爭論,令他的首相之職重煥生機麼?

暴徒們應該讀讀盧梭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可以有把握地認爲,從托特納姆區砸碎的商店櫥窗裏搶走電子產品的人沒有讀過盧梭,因爲這些人認爲搶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社群媒體不應成爲替罪羊

FT專欄作家希爾:儘管犯罪分子在英國騷亂中利用了社群媒體,但因此去限制社群媒體,卻是錯誤的、無效的,甚至可能會起反作用。

倫敦騷亂:全球大都市之亂的先兆?

多倫多大學教授佛羅里達:全球化增加了大城市的財富,但也強化了社會分裂。倫敦最近的騷亂很有可能是全球化時代大都市的特徵,而非一次偏差。

英法騷亂之異同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莫伊西:發生在2005年秋天的法國和2011年夏天的英國的兩場騷亂都表明了一點,那就是要讓民衆感到能夠公平分享社會成果。

言論自由底限在哪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殷貝貝:在英國多地發生騷亂時,Twitter、Facebook、BBM等社交網路工具起了呼風喚雨、煽動組織的重要作用。這一現象也引出了網路時代如何界定言論自由底限的尖銳問題。

倫敦騷亂不僅是場鬧劇

英國首相前顧問克魯格:倫敦騷亂揭示了英國首都如今所面臨的一些尖銳問題,它也說明:福利金代替不了親情友情,「權利」並非「愛」的同義詞。

英國
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曾飈:繼倫敦騷亂之後,英國幾個大城市陸續發生騷亂,鬧事者成分多樣,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屬於被「社會剝奪」的一代。

FT社評:英國必須保障公民安全

遏制騷亂蔓延,英國警方必須做出有力回應,但採取的措施要有公信力。警察可以考慮使用催淚瓦斯和高壓水槍等非致命武器,但不應使用塑膠子彈。

Lex專欄:星火何以燎原?

倫敦騷亂是在一名犯罪嫌疑人被擊斃之後開始的,而雷曼破產把美國的一個嚴重問題轉化爲全球經濟衰退。這兩件事的轉折點有三個令人深思的相似之處,值得從中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