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倫敦騷亂

暴徒們應該讀讀盧梭

FT專欄作家約翰•凱:可以有把握地認爲,從托特納姆區砸碎的商店櫥窗裏搶走電子產品的人沒有讀過盧梭,因爲這些人認爲搶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在這個8月裏,英國經歷了兩場危機,一場街頭危機,一場股市危機。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三個世紀前就觀察到了這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他觀察的對象不是城市街頭或交易所裏的某一夥人,而是獵人:「爲了捕獵一隻鹿,所有獵人都認識到,要想成功,每個人就必須堅守崗位。但如果有一隻野兔碰巧進入某個獵人的看守範圍,他肯定會無所顧忌地去追捕野兔;並且,如果逮到了野兔,他幾乎不會在乎自己的行爲是否導致同伴失去獵物。」

盧梭是較早對下述觀點提出尖銳批評的人:自利行爲必定會造福所有人。如果打獵是爲了逮住一隻鹿,就需要建立共同價值觀,可能還需要建立某種等級制度來貫徹這些價值觀。如果沒有這種安排,晚餐桌上就只會有偶爾逮到的野兔。把「獵到什麼就喫什麼」的理念引入現代專業服務的人,不像是讀過盧梭的。同樣可以有把握地認爲,從托特納姆區(Tottenham)砸碎的商店櫥窗裏搶走電子產品的人也沒讀過。

兩種廣泛使用的經濟理論描述了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強權理論露骨地主張,人們搶到什麼就得到什麼:不論是從森林、股市、還是從商店櫥窗裏搶。收入的分配體現著權力的分配。就歷史長河的大部分時期而言,情況顯然就是這樣——地主儘可能地盤剝佃戶,男爵儘可能地盤剝地主,國王儘可能地盤剝所有人。某某公爵六世很有錢,是因爲某某公爵一世曾是非常成功的強盜頭子。另一種理論是,人們的收入反映他們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他們自身爲商品和服務增加的價值。邊際生產率理論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對那些收入不錯的人來說:如果他們的收入是自身努力的結果,那他們當然配得上獲得這樣的報酬。

您已閱讀49%(679字),剩餘51%(7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