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國

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曾飈:繼倫敦騷亂之後,英國幾個大城市陸續發生騷亂,鬧事者成分多樣,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屬於被「社會剝奪」的一代。

8月9日,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到倫敦南部克羅伊登區,安慰當地居民。在大街上,他舉著一條笤帚,似乎寓意人人可以起來保衛自己的家。這樣的秀,如果你看過他在2008年,在北京市長郭金龍手裏接過奧運會會旗的時候,你一定不難想像他拿著那把笤帚時候,還是一副玩世不恭的神情。

鮑里斯的笤帚代表了一種立場,是保守黨的傳統觀點,也是執政黨最熱衷展示的政策:嚴厲打擊犯罪。就在今年6月底,保守黨主導的聯合政府通過了一條法律:屋主有權對入室搶劫者,動用刀子進行自衛。之前,屋主對於入室搶劫者,只能採取報警或者不使用武器威嚇方式,使用武器反而會遭到起訴,這點一直在英國社會飽受爭議。保守黨大權在握,試圖逐漸引入強硬的措施來對付治安,而其最根本政治動機,則是試圖修正一些愚蠢寬容「政治正確」主導的政策,樹立不同於新工黨的形象。

客觀地說,假如回顧歷史的話,這場騷亂是英國社會的一場陣痛,而不是一場茉莉花革命。每當英國社會經濟陷入低谷,這樣的大規模騷亂都會出現,1981年,1985年,1995年就有過類似的騷亂,發生地點也相似。然而,這次事件有些不同。在事情逐步惡化的過程中,騷亂的快速蔓延,至少有兩點啓示。

您已閱讀17%(491字),剩餘83%(23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