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論壇

疫情讓「一帶一路」進入「重點項目維持」階段

丁學良:在歷經高速擴張、我稱爲「九九歸一」的第一階段後,「一帶一路」在去年春夏開始區域性收縮調整,而疫情又將它迅速推入第三階段。
2020年5月18日

對手判別中國的「五個尺度」

丁學良:憑藉幾條深層次主線,我們才能冷靜解讀爲何美國政界終於宣示中國已成其兩大主要「戰略競爭者」之一。
2018年5月17日

他們對準中國並非一時衝動

丁學良:外部世界對中國的反擊並非出於一時的衝動,儘管在衆人眼裏,川普的具體操作常常顯得是心血來潮。
2018年4月24日

外部世界反擊中國:此伏彼起(一)

丁學良:外部世界反擊中國在海外的「擴張和勢力影響」,這並不只是中國威脅論的翻版,我們應理解其深層脈絡。
2018年3月29日

提議大學生研讀的中國文革書目(下)

丁學良:我深感,如果你不想學生在文革課堂裏鬧場,就不要強使學生接受唯一的某種論點,即便你自己堅信這個論點。
2018年2月12日

提議大學生研讀的中國文革書目(中)

丁學良:文革運動高層領導人和重要受害者的傳記和回憶錄是最關鍵的資料,可惜其中內容可靠、描述客觀的並不常見。
2018年2月1日

提議大學生研讀的中國文革書目(上)

丁學良:過去28年裏筆者給海外的大學大學生和碩士生提議文革研讀書目,這些書包括起步性質的和進一步深究的。
2018年1月9日

在中國大陸之外嘗試「接地氣」

丁學良:在中國大陸之外講授文革課,給這門課接地氣的可能性造成多種困境,我必須尋找合適的「地氣連接閘門」。
2017年12月12日

西方學生上文革課常發「奇想異見」

丁學良:哈佛大學生對中國的背景知識欠缺常引發令人開懷的效果,但他們思維獨立不羈,聯想對比的活躍度非同凡響。
2017年11月24日

哈佛校長的建議:中國文革有世界含義

丁學良:文革涉及的諸多元素是現代社會普遍面對的問題。從儘可能超越性的視野講授文革課,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
2017年11月14日

「革命之母」:100週年和50週年

丁學良:100年前的俄國革命爲「革命之母」似無爭議;在我看來,50年前的中國文革則爲設計中的「革命之母」。
2017年11月8日

臺灣的「中華民國」大禮服還會穿多久?

丁學良:從1990年代尾期直至2016年,中共對臺工作系統意外地成了允許臺灣借用「中華民國」大禮服的中流砥柱。
2017年2月15日

無人出頭「扛大旗」的時代

丁學良:這是一個缺乏有人敢於出頭扛大旗的時代。這發生在十月革命100週年,真是令人唏噓不已的超級悲喜劇。
2017年1月17日

川普將如何亂點中國「穴位」?

丁學良:倘若共和黨強硬派把以前提倡過但沒有被採納的對華政策建議,重新包裝提供給川普,他會不動心嗎?
2016年11月30日

這是川普的1966年

丁學良:就川普勝選而言,現代世界政治範圍內最深刻的比較參照系之一是1966年發生在中國的那場大事件。
2016年11月14日

爲什麼華人社會少有恐怖襲擊?

丁學良:華人社會在防堵恐襲方面能夠達到極爲可觀的成效,一是由於官僚統治,二是由於理性主義的文化根基。
2016年8月24日

中國外交官訓斥人的苦衷

丁學良:我力求站在政治文化和行政體系比較的層面,對中國外交官訓斥外國人作出「同情理解」的適度詮釋。
2016年7月25日

中國對美國孤立主義的愛與恨

丁學良:川普外交政策倡議是北京樂見其成的大好事。其倡議若成現實,中國可能成爲頭號區域性國際警察。
2016年6月26日

判別「文革」是否再來的三個路標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我們可以憑藉過去的歷史經驗,輔之以比較政治社會學的視野,勾畫出「文革是否會再來一次」的幾條邊界線,以判斷其再發生機率之大小。
2016年5月9日

我們要感謝「文革」的五條理由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今年是中國「文革」開始50週年紀念和「文革」結束40週年紀念。中國需要否定「文革」,也需要衷心地感謝「文革」。
2016年4月4日

香港本土主義與臺獨:北京的兩個擔心

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今年春節香港商業區旺角的對抗行爲顯著升級,時間恰與臺灣民進黨選戰大勝相銜接,令觀察家把「臺獨」和「港獨」聚焦在一個鏡頭裏考察。
2016年3月7日

最後的中國國民黨人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蔣介石「反攻大陸、武裝統一中國夢」和馬英九「和平民主統一中國夢」都未做成。我們這些觀察者正目擊著最後的中國國民黨人作爲一個整體,辭別「政治人間」。百年中國國民黨正在寶島逝去,留下一個地道的臺灣國民黨。
2016年2月10日

三辨 「中國能否實行總統制」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在未來幾年的中國政治議論圈裏,「中國要實行總統制」的說法會繼續發酵升溫。這句話至少可以做三種涵義不同的解讀。
2015年12月2日

反思「按比例搞鬥爭」的當代意義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毛的「按比例搞鬥爭」方法論,曾經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生死存亡,同時對目前中國艱難推進的法治進程和曲折迂迴的改革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
2015年5月21日

經史達林毛澤東理解現代中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最近依據蘇俄檔案撰寫的新版毛澤東傳記爲了解現代中國的焦點問題提供了絕佳視窗。毛在大躍進時實施城鄉隔離的戶口制、黨內高層清洗等,都學了史達林的政策和手法。
2015年5月10日

讓周案公審真正推進中國法治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中國對周永康案的公開審判,應該從三十五年前對江青集團案的審判中吸取經驗教訓,讓周永康這隻「籠中大老虎」爲國家社會的法治進步「物盡其用」。讓法律的儘量歸法律,政治的儘量歸政治。
2015年4月6日

被邊緣衝擊的「中國夢」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中國夢」裏最難實現的部分,是中心北京和邊緣地區港臺的良性互動。「中國夢」一定要有足夠開放的空間,容納馬克思站在世界歷史高度讚賞的那些普世主義價值,因爲那是人類進步的大方向。
2015年3月1日

香港進入「新常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與中國大陸的新常態不同,香港所面臨的,是相當比例的中產和低收入階層對本地政治和社會趨勢愈發不滿,對陸港互動也日漸悲觀,特別是對港府的治理方向與方法的不認同,令街頭抗爭頻繁密集。
2015年2月27日

中國對日並非「黑船來航」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黑船來航」比喻19世紀美國對日本的衝擊,代表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影響。當今中國崛起的確讓日本感受到猛烈衝擊,但這與當初的美日互動不同,中國的影響基本是「規模」衝擊,而非「文明」衝擊。
2014年11月24日

從人權走向公民權的香港社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香港社會運動的增加,與迴歸後香港中產及中下階層眼中的「畸變」有關,也讓社運的目標從保障人權轉向了爭取公民權。人權和公民權的互動,再與主權和治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從而導致了香港隱性和顯性的衝突不斷。
2014年9月21日

香港政爭之源:主權治權分歧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今天北京與香港關係的日趨緊張,直接與30年前鄧小平做出的收回香港決定相關。當時中英兩國對主權與治權是否可以分開的分歧,是香港如今種種爭執和紛擾的源頭之一。
2014年8月28日

周永康案不應侷限於反腐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如果對周永康的調查停留於貪腐,不重審他作爲「政法王」治下的各種「被違法」案,就忽視了他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最大傷害。
2014年8月6日

當下中國需要怎樣的集權?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要正面應對中國社會已持續多年的一些重大問題,集中政治資源和權威確有合理之處。但權力的過度集中可能帶來致命後果,需始終警惕。
2014年7月20日

中國治理香港的「劣勢」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若想理解今天香港人心態,須釐清香港歷史上爲何未發生浩大、持久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因爲與當時的大陸相比,香港更有人權。而今天多數港人已無法繼續「被殖民地保護」的心態。
2014年7月10日

誰把誰「關進籠子裏」?

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從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一年間,海內外對中國高層政治的期待從高峯跌到低谷。爲「籠子」一說歡呼的人們很快發現,有更大的籠子等著自己。
2013年11月29日
關於《中間論壇》
作者丁學良,1992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一直從事比較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先後工作於哈佛大學大學生院、國立澳洲大學亞太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作者先在FT中文網開設《回望30年》專欄,後在本網站開啓新專欄《中間論壇》,試圖在「國家」和「社會」的中間、在「政權」和「財權」的中間、在「極左派」和「極右派」的立場中間、在中國和外部世界的中間——即在所有這些極易發生張力的兩邊之間,發出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