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

西方學生上文革課常發「奇想異見」

丁學良:哈佛大學生對中國的背景知識欠缺常引發令人開懷的效果,但他們思維獨立不羈,聯想對比的活躍度非同凡響。

我講授文革課程的西方東方三所大學的第一個區別體現在教材,第二大區別在於學生羣體的特質。僅就智商和學習能力而言,毫無疑問,哈佛大學大學生的水準位列最佳。然而在1988-1993年我在那兒當教學助理時,美國青少年對中國事務的背景知識太缺乏,也少有美國學生來中國參與交流,而這些在目前已成爲美中教育互動的一大領域。

哈佛大學生的特質有時導致意外效果

哈佛大學生對中國的背景知識欠缺常引發令人開懷的效果,如以前舉例的他們中有人對「走資派」(Capitalist Roaders,字面意思是「資本主義的走路人」)的解釋之異想天開——「非常富有的人開著豪華車在高速公路上賓士」。但更多的困惑是來自中文的文革術語譯成英文後,極易與俄國十月革命的術語難分彼此。「紅衛兵」的英譯Red Guards,與十月革命中的「赤衛隊」完全一樣;「文化革命」的英譯Cultural Revolution,在十月革命後,是指蘇聯在文藝領域裏發起的破舊立新滾滾紅潮。對於這些難分彼此的術語,我要耐心解釋:其實中國文革期間的部分觀念和行爲,最初源頭是來自十月革命,即便紅衛兵自己未必都清楚其中的血脈連通。

您已閱讀16%(482字),剩餘84%(24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