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7日是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的100週年紀念日(俄國舊曆10月25日,新曆11月7日)。這場革命被比較政治社會學和歷史學稱爲「20世紀革命之母」(The mother of revolutions),因爲它的意識形態、組織方法和領導模式激發和啓迪了隨後許多場規模不等的革命運動,遍佈幾大文化圈和諸多地區;其深刻和劇烈的影響,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並延續至今。不用多加解釋,衆人皆明白,俄國十月革命在全球留下的最宏大的體制性恆產,目前顯然就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國家機構體系。
近代以來的革命甚多,但極少堪稱「革命之母」
近代以來的數百年間,革命此起彼伏,林林總總,然而能夠被社會科學界稱爲「革命之母」的,實在不多。從筆者的研習範圍來看,有的革命運動雖然規模大、成果也大,但並沒有激發和啓迪其它文化圈和多個地區興起相同性質的革命運動、並結出類似的果實,就不適於被冠以「革命之母」的稱號,即便世人對它極爲推崇,比如說美國的獨立戰爭那場革命。甚至1949年成功的中國革命,儘管它影響到當時佔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羣體之命運,但是否可以被稱爲「革命之母」,也是頗有爭議的。因爲這場革命的首要領導者毛澤東本人在勝利前夕就承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接著就進入了政治鬥爭,經過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纔取得了基本的勝利」(《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60-1361頁)。也就是說,在毛自己的回顧和評價裏,他參與並領導的這場革命還是沿著十月革命開闢的道路走過來的,是那場「革命之母」在中國土地上結出的豐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