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本文爲作者《香港觀察》系列的第四篇。在本文中,丁學良教授以「四權糾結的香港」爲主題,探討香港今天街頭社會運動不斷增加的原因及目標,本文系《四權糾結的香港——北京香港30年摩擦的溫牀》的下篇,上篇爲《香港政爭之源:主權治權分歧》。
香港的社會運動如今目不暇接、此起彼伏。本週和下週馬上就要展開的三大街頭運動——9月22日的香港大專院校學生的罷課宣誓大會、9月26日的香港大中學生罷課運動、10月1日的市民大遊行(普遍預計,佔領中環的行動將在這天啓動),已經箭在弦上。雖然最後究竟有幾千人參加罷課、有幾萬人參與街頭運動還說不準,但此後仍會有更多更大的社會運動出場,則是必然的趨勢。
這些運動的表現形態各異,已經成爲國際觀光的一個頗具吸引力的項目。外地旅遊客、特別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對香港大中型和超大型的街頭遊行和集會,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這類社會運動參與者們的標語口號所表達的訴求五花八門,在很多外地人眼裏似乎是放大了好多倍的「行爲藝術」。但是經過多年的細心觀察,會發現表象之下深藏著一條主動脈——香港最近二、三十年來的社會運動,其主要訴求越來越是從「人權」走向「公民權」(citizenship)。如果對這個主流走勢缺乏理解,就談不上實際有效的政策回應。
您已閱讀11%(533字),剩餘89%(41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