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普選

現在還來得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頒給本地獨立製片、非常政治的影片《十年》。這不僅是香港年度文化事件,也會是時代的重要記憶。

香港
騷亂後,香港民主何去何從

香港民主黨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傷口未曾痊癒,不滿情緒卻不斷升溫。這次無論示威者的暴力如何被譴責,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度並沒有因而增加。若兩極化越來越嚴重,可能出現更激烈的衝突,輸的將是香港市民和社會。

香港區議會選舉觀察:當民主遇上民生

FT中文網撰稿人周軼君:今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是「雨傘運動」後首次大型選舉。輿論普遍聚焦這次運動會否讓選情兩極化。但一般選民卻更多關注民生議題,而非民主命題。

分析:一國兩制與香港繼續繁榮

從郵筒風波到選舉改革問題,再到學術自由爭論,香港民衆日益分化成兩個陣營。許多人不相信「一國兩制」能夠帶來香港繼續繁榮所需的變革。

分析:香港泛民議員可能犯下戰術錯誤

香港立法會泛民議員可能犯了與「佔中」運動類似的戰術錯誤:「佔中」運動因長期封鎖關鍵路段,引起了許多香港市民的反感;泛民議員也可能因否決了雖不完美、但起碼體現了進步的政改方案,而失去許多選民的支持。

Q&A:香港政改方案投票時刻

香港立法會將於本週內對決定香港政治前途的政改方案投票表決。這份方案究竟提議了怎樣的改革?爲何遭遇如此多反對意見?如被否決,香港會發生什麼?

香港
港府與學聯對話難掩分歧

在香港政府與學聯代表就政制改革方向展開的首次對話中,政務司長林鄭月娥稱,香港普選不是「半欽點制度」,而學聯堅持若政府不讓步則不會撤出街頭。

佔中
梁振英:挑戰北京底線並無益處

香港特首接受國際媒體採訪時表示,香港迄今是「幸運的」,因爲北京還未感到有必要出手干預這場持續逾三週的公民抗命運動。同時他也指出一條可能達成妥協的路徑。

香港政治危機本可避免

FT社評:香港本來不應該陷入如今的危機和僵局。中央政府本可讓香港享有更加地道的民主。但事已至此,梁振英唯一的希望在於提供一條體面的出路,以爭取香港沉默的大多數。一個可能的妥協領域是改革提名委員會的構成,使其更具代表性。

香港
從人權走向公民權的香港社運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香港社會運動的增加,與迴歸後香港中產及中下階層眼中的「畸變」有關,也讓社運的目標從保障人權轉向了爭取公民權。人權和公民權的互動,再與主權和治權的矛盾糾結在一起,從而導致了香港隱性和顯性的衝突不斷。

選舉
杭州小學實驗普選

杭州採荷一小舉行一人一票選舉班幹部活動,讓每個小學生都成爲班裏的小幹部。耐人尋味的是,似乎沒有一個孩子知道,他們參與的活動在世界其他地方被稱爲「民主」。

香港
香港簡史

香港近170多年的歷史,是近現代中國和世界歷史的縮影。

香港不應錯失首次普選機會

香港特首梁振英:英國治港期間從未就港督人選諮詢過港人意見,《中英聯合聲明》也未提及普選,只有《基本法》提到了普選。有人認爲,北京的方案過於保守,但香港政改的法律依據只能是《基本法》。我希望立法會議員不要斷送香港2017年首次直選特首的機會。

香港
「東方之珠」的經濟

香港是如何稱爲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和貿易中心的?本課爲你介紹香港經濟概況。

彭定康
香港困局拷問英國道義責任

英國末任港督彭定康:《中英聯合聲明》保證香港迴歸中國後50年生活方式不變,英國據此移交了香港主權。當中國官員抨擊英國議員就香港問題置評時,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英國也揹負著50年的條約義務,因此不能不履行當年對港人的承諾。

香港數千人抗議普選框架

根據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2017年起香港行政長官將通過普選產生,但候選人須得到提名委員會多數支持,此方案引發香港民主派人士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