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

南韓
左翼候選人李在明贏得南韓選舉

這位共同民主黨候選人在高票擊敗保守派對手後承諾捍衛南韓的民主制度,並致力於重振經濟。預計新政府將很快與川普政府重啓關稅談判。

選舉
金錢政治與選舉民主(下)——競選資金改革的方向與難題

張千帆:美國有必要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放開對競選開支立法管控的憲法限制,允許國會立法明確規定候選人和政黨競選開支的上限。

在加拿大基層選舉中爲華裔助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Kai Cui:筆者作爲義工參與多倫多新一屆市議員選舉,服務於這次選舉中唯一的華裔陳伶俐,這給了我近距離觀察加拿大社會的全新視角。

決定2020年美國大選的120場訴訟

張千帆:縱觀這次美國大選之後的120場訴訟,並沒有發現一起「舞弊」事件,更不用說足以影響選舉結果的大規模舞弊。歷史這一頁該翻過去了。

美國大選:和平交權,憲法凱旋

盛洪:美國大選是對美國政治制度的極端考驗,我們作爲局外人,正好可以觀察美國大選的過程,看看她怎樣經受這樣的考驗。

從2020年美國大選看「選舉安全」

王英良:美國選舉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政治精英內部不遵從民意,並用權力動員民粹力量「質疑」選舉的民主程式。

FT社評:英國決定性大選沒有好人選

這場大選讓英國《金融時報》覺得異常困難,主要政黨把意識形態純粹性擺在了英國利益之上,哪一方都無法獲得我們的支持。

土耳其
反對黨候選人贏得伊斯坦堡市長選舉

伊馬姆奧盧先前贏得第一輪投票,但被宣佈無效。他在第二輪投票中擴大了票數優勢。

民主
我的新年期許:用兩張「票子」取代兩根「杆子」

許章潤:曾幾何時,「槍桿子」與「筆桿子」被奉爲治國法寶,時輪至此,早該用兩張「票子」——鈔票與選票取代它們,馴化不可一世的公權。

讀者有話說:今天我們該如何面對馬克•吐溫?

讀者吳謙:半個世紀以來,他的《競選州長》被中國學子作爲揭露資本主義虛假民主的讀物廣泛誦讀,而被他狠狠鞭撻的美國人,現在卻在紀念他。

辛巴威
穆加貝在大選前夕譴責民盟

94歲的辛巴威前總統譴責自己曾掌控37年的執政黨用槍指揮政治,壓制自由,稱他不能投票給「將我置於這一境地的政黨」。

加泰隆尼亞獨派政黨同意參加地區選舉

原本準備通過一場非暴力反抗贏得獨立的兩個分離主義政黨,被馬德里搞亂陣腳,將面對一場很可能落敗的選舉。

加泰隆尼亞主席排除舉行緊急選舉

此舉爲西班牙政府觸發憲法第155條、對加泰隆尼亞實行直接統治鋪平道路。緊急選舉本可能緩解該地區政治危機。

印度
莫迪的非自由主義傾向威脅印度民主

瓦爾什尼:如果印度變成一個主要服務於多數印度教徒,同時處處針對少數民族和政府批評者的國家,那就太悲哀了。

川普
川普要求調查選民欺詐指稱

美國總統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堅稱大規模選民欺詐幫助希拉里贏得更多普選選票,並據此要求展開調查。

川普「大鬧天宮」的競選新模型

周健:對於不尊重「國際政治基本規則」這樣的帽子,川普一概以普通人的「喫喝拉撒」這類接地氣的議題回應。

香港
港獨人士被禁選事件繼續發酵

25歲的陳浩天因支持香港獨立被禁止參加下月立法會選舉。香港政府還拒絕了其他幾位公開支持自治的青年政治人物。

「小英」的青春與老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小英」蔡英文就職紀念郵票設計得活潑感人,對外宣傳的「萌」與「酷」與民進黨「老人內閣」的陳舊老氣,是其核心矛盾。

網路
網路文明時代何時來臨?

電腦科學與生物學教授夏皮羅:網路文明在20年間極大地發展起來,但它目前並不民主。網路上有無數大型社區,但掌握控制權的是社區「統治者」,而非社區成員。

「政問」:一個臺灣公益政治節目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張鐵志:臺灣大多數人都厭倦了把政治淪爲無意義的喧譁與爭鬥,期待嚴肅政治節目的出現。一個各界義務參與的「政問」出爐了。

新加坡
新加坡大選的五大焦點

觀察人士稱,本週五大選是新加坡獨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選舉。全國29個選區均有反對派參選,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的人民行動黨首次遭遇如此挑戰。那麼,選民們主要關心哪些問題呢?

臺灣
臺灣輿論中的族羣議題光譜

廈門大學教授鄒振東:「省籍議題」、「中國臺議題」和「統獨議題」,構成了臺灣輿論的三大主軸。但其實族羣議題是個假議題。中臺議題、統獨議題不過是爲了選票。

美英選舉黑馬「志同道合」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美國共和黨人和英國工黨或許會擺脫集體瘋狂,讓川普和柯爾賓靠邊站。但使這兩人得以脫穎而出的民衆不滿情緒和不信任態度,已經成爲現代民主政治中一個危險的現象。

英國大選中參選的中國人

FT中文網撰稿人何越: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成爲今年英國國會大選的議員候選人。他們能否勝選,在倫敦泰晤士河邊的國會大廈中擁有一「席」之地?

速讀
歐盟與希臘應各退一步

希臘極左翼聯盟黨廢除債務和歐盟拒絕這麼做都有很強的理由。爲此雙方最好達成協議,將償付金額與希臘GDP成長水準掛鉤,從而達到雙贏局面。

社會

依憲治國需要公民主動行憲

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對於憲法實施而言,第34、35、36條最重要。但無論是信仰自由還是言論自由,還是選舉權,都需要靠民衆的主動作爲才能得到落實。

臺灣
臺灣要直面崛起的中國

臺灣撰稿人林正修:柯文哲推倒這堵藍營的高牆壁壘,是臺灣社會面對自己的開始。沒有「親中」的馬英九可罵,此後臺灣人再無卸責的藉口,就該自己直面崛起的中國。

臺灣
北京對臺政策應「去選舉化」

臺灣媒體人楊艾俐:此次臺灣選舉是內地觀察臺灣的新起點,臺灣的社會結構已改變,中間選民更爲務實,大陸對臺政策應避免跟著藍綠兩陣營選情起舞,扭曲政策思維。

政治
臺灣選舉拖累兩岸關係?

臺灣反對黨在地方選舉的大勝,給先前看似解決臺海兩岸政治紛爭的成功道路帶來了障礙。

政治

社會

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