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好幾個海外研討會上,一些與會者都要情不自禁地評論一下今年6月初的那件涉及中國的外交風波:中國外交部長在加拿大首都的記者招待會上怒氣衝衝地訓斥一位加拿大女記者,馬上引發了加拿大媒體的廣泛抱怨,然後記者團體跟進一步向加拿大的反對黨國會議員和行政部門投訴,最後終於鬧到該國總理杜魯道親自出來平息這場「記(者羣)憤」,說他本人已經關注此事,當面向中國外長表達了加拿大官方的不滿。
這場外交風波其實沒什麼特別重大的份量,卻鬧得半個世界都知道,而且一直議論紛紛,因爲在國際上很多觀察家都把此事和目前的幾件大事——南海爭端、美中軍演、臺灣政情、杭州G20峯會——聯繫起來評論,往往作出中國是「強國崛起、全面稱霸」的辛辣解讀。
本篇評論力求站在政治文化和行政體系比較的層面,對中國外交官訓斥外國人這類公開表現,作出同情理解的適度詮釋。同情理解(sympathetic interpretation)在這裏的意思是:即便你不同意對方的說法或做法,也能置身於對方的情境中真切理解對方爲什麼那麼說那麼做。中國畢竟已經成爲國際政治包括軍事和安全事務的最重量級參與者之一,同情理解中國外交官的某些引人注目的表達和表現方式,至少有助於抑制從最壞的可能去測度對方的惡性互動循環。
您已閱讀14%(532字),剩餘86%(33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