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之爭

告別刺激方案的隱憂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日本曾經的央行行長高橋是清因退出策略引來殺身之禍,這可以給當前美國的財政官員帶來什麼樣的警示呢?

刺激與緊縮乃殊途同歸

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和財務主管科塔雷利:緊縮措施支持者與反對者的分歧往往有名無實。前者通常說的是在明年實施緊縮措施;後者也並非總是反對在明年削減赤字。

英國必須解決就業赤字

英國前外交大臣米勒班:與其拘泥於財政赤字,英國政府應聚焦於就業赤字:即正在找工作的250萬人。縱觀全球,各國政府都在幫助做大經濟蛋糕。

亞洲靠節儉避開危機?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亞洲國家注重節儉,這種審慎使得它們在危機到來時仍有錢可花。這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迄今爲止,亞洲國家刺激措施的表現令人驚歎。

緊縮令印度不安

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辛格:印度密切關注有關刺激還是緊縮的辯論。工業國緊縮風潮顯然令我們不安,因爲目前全球復甦仍不牢靠,大範圍緊縮可能引發雙底衰退。

播下經濟長期成長的種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任薩克斯:有關加大財政刺激力度以避免經濟大蕭條重演的觀點是錯誤的。消費者不會提供復甦動力。

財政擴張已不可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思•羅格夫:這場危機迄今的演變軌跡尚未脫離常態,所以沒有必要驚慌失措地再採取財政擴張措施,否則很可能扼殺經濟復甦苗頭。

毫無長進的現代凱恩斯主義者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佛格森:現代凱恩斯主義者不應忘記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犯下的政策錯誤。但他們沒有從這幾十年經濟理論的發展中汲取一丁點兒教訓。

重讀凱恩斯一篇短文

FT專欄作家哈福德:衆多經濟學家在本報撰文,爭論現在是否應終止刺激政策。我希望人們能重讀一下凱恩斯在1930年發表的短文《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

停止貨幣擴張爲時過早

美國經濟學者德隆:希臘、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確實需要緊縮,但德、英、美、日則不需要,因爲這些國家的國債仍被視爲優質金融資產。

再多刺激 難阻西方頹勢

經濟學家謝國忠:由於新興經濟體未能更有組織地參與競爭,西方國家享受了數十年高水準的生活。如今,好運已經結束。再多刺激措施也難逆西方成長放緩的趨勢。

走出危機必須削減赤字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健全的公共財政是經濟穩定和全球持續成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現在,所有國家都必須實施可靠的中期財政約束計劃。

緊縮與擴張之爭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是否應該實行緊縮,是激烈爭論的焦點。主張削減赤字的一方與主張推遲緊縮的一方是非曲直難辨,但有一點共識:這場辯論很重要。

CMRC朗潤經濟評論:中國式退出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與傳統的以上調利率作爲標誌的退出機制相比,中國式的退出手段不僅包括貨幣緊縮,也包括對樓市和股市的調控,措施更具數量性、部門性和行政性。

美國如何走向復甦?

歐巴馬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美國總統歐巴馬做出的在短期內支持復甦、在中長期內削減赤字的承諾,是面臨雙重挑戰的美國經濟可選擇的唯一明智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