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退出之爭

重讀凱恩斯一篇短文

FT專欄作家哈福德:衆多經濟學家在本報撰文,爭論現在是否應終止刺激政策。我希望人們能重讀一下凱恩斯在1930年發表的短文《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

當金融危機來襲,各國政策制定者本能地放棄了他們花哨的模型,而去選擇凱恩斯主張的財政刺激政策,這足以證明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天才——同樣也充分暴露除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缺點。近來,衆多顯赫的思想家在本報脣槍舌劍,爭論現在是否該終止經濟刺激政策。

或許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反過來問:如果將刺激舉措作爲解決辦法,那麼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問題應該是,我們當中太多人想存錢或償清債務;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他人爲我們的服務付費,卻不太情願立即爲他們的服務掏錢。簡單地算計一下就能得出結論:這會導致經濟中的資源閒置。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對復甦前景感到悲觀的企業,並未動用所有流動的閒置儲蓄,將其投入新的投資項目。閒置的資源會繼續閒置,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這就是問題所在,那麼政府的刺激措施正是解決方案。

上面這段文字看起來還算準確地描述了美國或英國經濟的現狀,這說明採取刺激政策的理由頗具說服力。誠然,債券市場的耐心的確是有限的(你想說什麼奉承市場的話就直說好了,如果我們希望市場借錢給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在意它們是否願意借這個錢)。此外,目前刺激支出的規模大得驚人,因此,建議隨著經濟復甦,我們應縮減支出的觀點並不荒謬。我意識到自己在騎牆觀望,但這是我新原則的一部分:即永不摻和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與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之間的爭論。

您已閱讀29%(607字),剩餘71%(15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