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退出之爭

亞洲靠節儉避開危機?

FT亞洲版主編皮林:亞洲國家注重節儉,這種審慎使得它們在危機到來時仍有錢可花。這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迄今爲止,亞洲國家刺激措施的表現令人驚歎。

人沒錢的感覺就好比餓鬼掉進米缸裏,嘴巴卻被縫上了——中國諺語。

難怪中國對歐美國家的崇敬之情有所消退。中國人對於貧窮持有一種悲觀的看法。這是因爲歷史上中國人經歷了太多貧窮的日子。對貧窮的恐懼支撐了這個國家的高儲蓄率,儘管現如今,在中國的國民儲蓄中,企業所佔的份額要比家庭更多。但中國人和亞洲許多地區的人民一樣,仍然對負債保持高度警醒。在購買汽車、甚至房屋時,很大比例的中國人是以現金支付。中國官員談到美國消費者今天花錢、明天才考慮後果的壞習慣時一臉不屑。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由美國製造的危機被中國看作一個現代道德寓言——故事中不計後果的政府和公民都得到了應得的懲罰。

在相當程度上,亞洲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壓抑著將這種觀點灌輸給西方社會的衝動,但有時誘惑難以抗拒。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之後,有一個階段,中國人一直在向美國傳授節儉的種種優點。正當華盛頓準備好實施大規模刺激計劃時(北京方面也同樣如此),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敦促美國遏制過度行爲。他宣稱:「過度消費和對信貸的高度依賴,是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起因。美國應主動加快政策調整,適當提高儲蓄水準,減少貿易和財政赤字。」

您已閱讀27%(493字),剩餘73%(13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